【本報台北訊】國人看病多有健保給付,但有時醫師會建議作自費醫療,而自費醫療如何比價、如何查證健保是否允許差額負擔、如何確認醫療院所沒有一手向病人收錢一手又向健保申報費用,這得視各家醫療院所的收費資訊是否公開,名稱與細項格式是否一致且內容完整。
針對當前醫療院所自費醫療資訊遭批一團亂,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將會聽取各界意見,包括公開資訊的格式統一、設計單一查詢窗口等都會列入討論。同時,將研議是否比照美容醫學手術,針對自費醫療手術也設計一份同意書及說明書範本,裡頭記載醫療項目、自費費用、衛生局核准收費金額以及常見的醫療風險資訊等,以保障民眾知情同意的權利。
台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處長何叔安表示,醫療院所羅列自費醫療項目時有各自的考量,提供的服務內涵也不盡相同。根據《醫療法》與延伸的行政規則《台北市立醫療院所醫療收費基準》,醫療院所自行羅列提供的自費醫療服務清單送交衛生局審查,衛生局是「被動核定」的角色,因此自費醫療資訊格式才會不一致。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發言人朱顯光質疑,衛生局的審查是「左手收件,右手核定」,審查可能流於形式。
對此,何叔安說,審查程序有既定規範,衛生局的醫事審議委員會設一小組專責醫療院所自費收費項目的審查,邀集專家學者商議,朝格式統一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