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過去台灣林業用地只限造林、苗圃使用,但育苗、造林要等到有收穫,動輒數十年,造成全台八萬戶林農生計及林地違規經營問題。農委會日前發布林下經濟經營使用審查要點,鬆綁森林副產品生產。林務局昨表示,讓民眾認識台灣森林產品,初期先開放段木香菇、蜂蜜、木耳、金線連四項產品,希望林下經濟新時代一舉解決過去問題。
林務局說,下一波還將開放山茶、咖啡等產品,讓民眾品嘗新的林產品風味,也將借重原住民的營林智慧,看還能生產哪些品項。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經營林下經濟的重大前提是維繫原有森林生態,也盼林下經濟政策提高民眾營林誘因。
林華慶表示,從森林生態服務來思考,森林應該具有更多價值,以供給產品來說,不該只限縮在林木生產,像歐洲、日本的森林蜂蜜都很旺盛,不像台灣只有龍眼蜜、荔枝蜜;從林中生產的蕈類、藥用植物、蜜源類植物等,也對森林生態系有益。
二○一五年農林漁牧業普查結果,林農平均每戶年收入僅十一點五萬元。林華慶表示,希望藉全新林業政策,讓林農得到更多經濟支撐,不再得等四、五十年才能獲利。先前開放林農七成土地可種果樹、三成土地必須造林,林務局也將鼓勵民眾將原有果樹都改成蜜源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