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走過台灣民間老照片(14-6) 從騎腳踏、摩托車到私家車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9.04.12
7877觀看次
字級
騎樓上的摩托車:民國50年代,台北街頭邊騎樓裡一名女子坐在心愛的偉士牌機車上,留下一張紀念照。機車數量快速增加,逐漸對道路交通和騎樓停放空間形成龐大的壓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有私家車的家庭:民國50年代,父親開著私家車載全家出去郊遊。當時私家車極少,只有經濟條件特別好的才買得起,時髦的母親將自己和三個孩子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單車上的青春氣息:民國50年代,兩位少女騎著單車,在馬路邊行駛,洋溢著青春的氣息。整整30年中,青春少女跟騎單車的形象往往緊密相連。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單車上的青春氣息:民國50年代,兩 位少女騎著單車,在馬路邊行駛,洋 溢著青春的氣息。整整30年中,青春 少女跟騎單車的形象往往緊密相連。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馬祖漁港:民國50年代,馬祖漁港與福建馬尾相鄰 ,有著福建沿海漁村的風情。1949年後,馬祖和金 門留在國民黨這邊,作為台灣和大陸的某種歷史與 地理的連繫象徵。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高雄客運遊覽車:民國50年代,一名穿著旗袍的婦女,在高 雄客運前留影。遊覽車是長途旅行的交通工具,在遊覽車邊 留影,成為旅遊的影像記錄。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豪華快車「光華號」:民國50年代,最新推出的豪華快車「 光華號」,外形為鋁金包裝,奔馳於台北和高雄之間,所有 座位都需要預定,沒有站位,受到商務出差人士的喜愛。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松山機場貴賓處: 民國50年代,松山 機場內的貴賓迎接 處,新聞攝影記者 先拍一些背景鏡頭 。早年機場僅為簡 易的木製建築,迎 賓處也只有一個大 型的遮陽天花板。 儘管如此,搭機是 很正式的事,接送 貴客或親友時也要 穿得很正式。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交通工具反映了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狀態。最早,絕大部份的人上班和上學都是依靠腳踏車和公共汽車,只見每天清晨,公車裡都擠滿了上班族,還沒上車的人則想辦法再擠上去,因此呼籲人們排隊上車成了地方當局定期的交通宣導。至於腳踏車則更是人人會騎,家家最少有一輛,像是伴隨自己多年的老友,上班騎它,探訪朋友騎它,約會看電影也是騎它。

青年學子更離不開腳踏車,尤其在充滿浪漫氣息青春歲月中,幾個好朋友假日相約騎到遠遠的鄉下,玩一整天,笑聲不斷,那快樂的時光此生將永遠迴盪在記憶的深處。

在腳踏車之後時興的摩托車,其機動性大增,代表了速度與造型,立刻大受歡迎,尤其是意大利的Vespa具有典雅風格,更是女士最愛。摩托車成了財富與時髦的象徵,不過當愈來愈多的摩托車奔馳上街,數量毫不受限制時,摩托車旋即成為交通的夢魘。

此外,儘管摩托車逐漸取代了腳踏車的地位,不過人們內心真正嚮往的還是擁有一輛私家車。50、60年代,能夠搭「小包車」(當時的人對計程車的稱呼)的已被視為有錢的人,擁有私家車則更是貨真價實的富人。早期日本車尚未興起,台灣城市大街上跑的絕大多數是美國車,體積龐大,造型搶眼,看起來十分拉風,連停在路旁都會吸引不少人站過來合照一張。

這個時期,擁有私家車的男人代表著無限的前途,很容易結交到美麗的女友。不過大部份的人還是過著普通的生活,假日出遊最常搭的還是金馬號長途客運,其舒適度不能跟今天的巴士相比,不過對當時的人已是享受。

腳踏車、摩托車、客運和私家車之外,人們還會跟火車、輪船、飛機結緣,尤其火車是城市之間的主要交通幹道,輪船與飛機則是台灣與外界的往來交通幹道,比起其他的交通工具,染上了更多別離的情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