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襎(行政法人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閱讀是基礎知識的獲得方式之一,同時也是深化專業知識的重要手段。但是,二十一世紀因為科技的發達,閱讀工具產生急速改變,閱讀習慣也就隨之有了激烈變動。這樣的變動過程當中,閱讀變得是變化多端,正負雜陳。
人類最早的閱讀工具,使用莎草、泥塊、龜甲,日後發展為羊皮以及紙張,言語簡練,書寫工作由筆、刀傳達出屬於古代人特有的溝通方式與情感。
今天,我們的知識來源變得更為多元,這是因為向來透過書本來獲得知識的方法,已經更為多元化,拿起書本的閱讀是一種生活的品味,古典的追憶。但是,我們透過視覺來閱讀的方式,依然是多數人獲得知識的主要手段。現代的多元性閱讀,已經使得知識獲得不一定透過藉由系統性的方式,而是可以更為自由地吸收。這種知識建構由時間性轉化為空間性的多元且同時性。
當知識獲得的方法變得多元之後,古代那種百科全書般的人物逐漸消失,過目不忘的傳統知識的默記,已經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快速查證的方法與技術的更新。龐大的資料庫充實起來,人們具有在迅速之間取得知識的能力。
書寫的人,那種創造知識或者說傳布知識的人們的存在價值何在呢?相對於此,閱讀這樣傳統的動作,到底怎麼樣才會有藝術與價值?說到這裡,似乎傳統的閱讀價值開始動搖,如何在短時間獲得知識,引起興趣,使人樂於閱讀,更是這個時代令人苦惱的課題。
上個世紀到日本留學時,他們的上班族人手一本漫畫,消遣漫長的等待以及旅途的疲困。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手機所承載的知識內容包羅萬象,從小說、新聞、即時報導、電視、電影,應有盡有,不只如此,隨時可以閱讀朋友傳來的簡訊,與陌生人可以隨時共存於差異空間當中。
許多即時性的知識消費我們的腦力,高度快速的知識傳布流量,同時也讓我們難以在短時期消化所有知識。知識的獲得反而在二十一世紀成為人類苦惱的來源,因為傳統知識的入徑有其層次與深厚的底蘊,當代則是知識自由流布的時代,並沒有次第,而是同時性的存在於我們周遭,存在於我們隨手可得的瞬間。正因為這樣,知識的檢擇與判斷成為人類面對知識的重要態度。二十一世紀的閱讀可能性,無所不在,二十一世紀的閱讀,可以讓我們迅速掌握知識的同時,卻也使得個人的價值觀不斷受到衝擊,個人在指頭觸按之際,變得更為複雜與敏感。二十一世紀的閱讀,無限可能,卻也充滿著挑戰。
或許,閱讀必須要回歸一種生活的存在態度,重新思考閱讀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