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首腦巴格達迪依舊行蹤成謎。
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敘利亞民兵組織「敘利亞民主力量」(SDF)二十三日宣布,已消滅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自稱建立的「哈里發國」。長達四年對抗IS的反恐戰雖告一段落,但是IS首腦巴格達迪依舊下落不明;為了隱匿行蹤,他不用手機和電腦,而是使用原始的人肉信差,徹底消除他的「數位足跡」。
四十七歲的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二○一四年六月宣布建立「伊斯蘭國」,自稱哈里發,同年八月IS上傳斬首美國記者佛里的影片,陸續以相同方式公開挑釁全球,並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攻城掠地。
巴格達迪行事低調,不曾公開曝光,僅透過影片向成員及西方喊話。IS在敘利亞的最後據點被攻破後,他依舊行蹤不明,但據信還活著。伊拉克安全官員認為,他應該藏身於敘國和伊拉克交界處的偏僻沙漠中。
巴格達迪不使用任何可能追蹤到他的科技產品,往來移動也避免大陣仗,僅有他搭乘的一部車,以免引人注意,而且他只信任核心小圈子的極少數心腹。
伊拉克安全專家賈亞希說:「他不用手機或電腦,傳達命令或指示時只透過身邊的心腹作為信差,因此要追查他的下落非常困難。」
巴格達迪最近一次「現聲」是二○一八年八月的錄音,當時盟軍和敘利亞政府軍的圍剿十分激烈,IS失去不少占領區,他呼籲追隨者堅持抵抗。
據報導,巴格達迪在二○一五年的盟軍空襲中受重傷,可能一度離開敘利亞和伊拉克。一名被捕的伊拉克民兵宣稱,二○一七年春天曾在敘利亞東部和巴格達迪會面,當時這名領導人的健康狀況很差,收到IS最近戰事失利的消息時勃然大怒。
左右手被捕
匿蹤手法曝光
《華爾街日報》去年訪問被捕的巴格達迪左右手艾法韋(Ismail al-Eithawi),揭露這名恐怖組織領導人的匿蹤手法。
巴格達迪透過信差傳達會議訊息給幹部,大家各自花兩天時間從據點被帶往指定地點,但不會被告知要去何處。出發前每個人得交出身上所有物品,包括手機、手表、筆等任何可能被植入追蹤裝置的東西,移動途中必須多次停下來,確認沒有被跟蹤。
接著與會人員得乾等數小時,直到巴格達迪抵達。開會地點的房屋窗戶全被磚塊封死,防止從外窺視。大門上搭起帆布,確保巴格達迪下車後到進屋前不會被偵察機拍到。
開完會後巴格達迪最先離開,等到他下令,與會幹部才能離開,防止有內賊通風報信半路狙擊。
親信當信差
賓拉登也用過
以親信當作信差的方式,蓋達前首腦賓拉登也用過。在二○○一年九一一恐攻後,美國情報單位費時近十年追查他的下落。當時傳言他可能藏匿於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界,例如阿富汗崎嶇的山區洞穴,或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偏遠部族地區。事實上,賓拉登在巴基斯坦度假勝地阿伯塔巴德落腳,蓋了一棟豪宅藏身,透過數名親信傳達訊息。
美國中央情報局鎖定他的親信,情報蒐多年,二○○七年終於掌握其中一人的身分,才循線追到賓拉登藏身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