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台大鹿鳴堂陣線提出鹿鳴堂前身「僑光堂」時期有效的新事證,文資委員決議重啟審議,保存露曙光。 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政大總務長顏玉明分析,無照老舊校舍,現有三條路可走。一是拆除,二是斥資鉅額取得使照,三則是申請成為文化資產。但依文資法規定,建物作為文資保存後,雖可免申請使照,卻必須循古法修繕,且不善管理還會被罰款,成為多所學校的燙手山芋。
目前,政大校內十棟無照校舍,僅規劃留下歷史最久的四維堂、果夫樓、志希樓,預計年底取得使照;其餘大智樓、大仁樓等七棟校舍,由於補照難度高,已規劃拆除並報教育部。但拆除時程,除了看何時有錢能拆、有地能建新校舍,顏玉明說,也涉及校友、文資團體的態度。
除了去年底台大鹿鳴堂事件,顏玉明舉例,政大也曾規劃拆除部分五○年代興建的教職員宿舍「化南新村」,以興建法學院教學大樓;當地居民發起搶救行動後,台北市文資審議會也認定其為聚落建築群。如今,校方依法須維護修繕原址,卻因地基不紮實,成為地震災害的隱憂。
除了政大,四成建物有半世紀歷史的台大,也因眾多古蹟需維護,成了校務預算的沈重負擔。一位校內知情人士表示,台大徐州路校區內三棟古蹟,光屋頂修繕費就高達七千萬;但全校建築修繕預算一年僅約六至八千萬,「一年的經費,往往半年就花光」,也壓縮許多基礎建設的經費。
對此,台大總務長葛宇甯認為,若老舊校舍一再被認定為文資、不得拆除,長遠下來將影響學校發展。他表示,文史意義之外,經費與後續管理也須系統性檢討,別再讓老舊校舍因受文資鑑定而「動彈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