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加入編鐘虛擬實境科技,觀眾可以體驗編鐘敲擊。圖/喻文玟
台灣傳藝中心購得的「曾侯乙編鐘」,經驗證是最接近原件的復刻品。圖/喻文玟
【本報台中訊】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戰國時代的「曾侯乙編鐘」再現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向大陸湖北省博物館購得復刻品,將借展科博館五年。「王者之音」在樂手打擊下震撼全場。
二○一五年科博館「鼎立三十」特展曾商借這套編鐘。這一次與傳藝中心合作將展出五年,更加入編鐘虛擬實境科技,觀眾可以親身體驗編鐘敲擊,假日也有「小編鐘」科學演示。
科博館助理研究員陳叔倬表示,「王者之音」有雙重意義,第一是這套編鐘是古代王者的禮樂器物,第二是這套編鐘是東方樂器之王。目前「曾侯乙編鐘」全世界僅複製過三組,台灣購得一組,經驗證是最接近原件的複製品。
館長孫維新指出,編鐘是西元前四三三年楚惠王送給曾侯乙墓埋藏文物,最下排中間的編鐘刻有銘文「曾侯乙作持」(曾國—侯爵—乙—持有),故命名「曾侯乙編鐘」,鐘架呈L型,整套編鐘六十五件,最大鐘高一百五十二公分、重二百零四公斤,最小鐘高二十公分、重二點四公斤,是東方最大樂器。
孫維新說,二千五百年前要在音樂樂理、金屬鑄造技術二個領域登峰造極,才能做出這樣精緻的樂器,上古先民的智慧、當時的科學現今很難想像,每一個編鐘形狀是「合瓦型雙音鐘」,就像二片瓦合在一起,每個鐘敲中間、側邊二個音差三度,整套六十五件是五個半大八度。
文化大學音樂系、編鐘專家李慧表示,大家普遍認為國樂是「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西方鋼琴才是十二律,「曾侯乙編鐘」出土證實國樂的音律,在春秋戰國就和鋼琴一樣,只是每個朝代流行的編曲不同。
科博館人類學組主任屈慧麗表示,編鐘敲擊有共振,觀眾可看見每個編鐘上有凸出的「枚」,具有消音作用,這套編鐘一共三層,每個編鐘都有不同斜度,但若仔細看,最底層中間的編鐘是直立的,上面就刻有銘文,說明楚惠王送給曾侯乙的典故。
曾侯乙編鐘
名稱編鐘上刻有銘文「曾侯乙作持」(曾國-侯爵-乙-持有),故命名「曾侯乙編鐘」
年代戰國時期(西元前433年)曾侯乙墓埋藏文物、1978年湖北省出土
特色鐘架呈L字型,掛有編鐘65件,最大鐘高152公分重204公斤,最小鐘高20公分重2.4公斤
音樂性整組編鐘音域橫跨5個半八度,中心音域內12半音齊備
價值先秦之前只有琴、瑟,「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中國音樂史,證實中國在商代開始就有打擊樂器
資料來源/科博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