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羅智強台北市議員
應邀到倫敦亞非學院演講,我以「從一國良制,談統獨的三個公約數」和來自各方的學生談談我對兩岸的憂心與建議。
停滯的路要走多久?
如果,試著掙脫當下當刻,我們固守著的意識形態、政治好惡,從時光穹空的角度,俯瞰台灣,會發現,過去20年,台灣一直在原地打轉,甚至內耗沉淪。所謂「亞洲四小龍」、「台灣經濟奇蹟」這些年代早已遠去,整個社會,困在一股到處尋找宣洩出口的憤怒中,有如陷在一個重霧籠罩的迷宮。
而更糟糕的是,如果我們還繼續在同樣的意識形態死結中糾纏,未來20年,幾乎可以斷定,台灣還是會在同一個迷宮裡內耗沉淪。
但這個結,真的無解嗎?我認為,難解,卻非無解。而第一個要解的結,就是「統獨和解」。而和解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兩邊的「公約數」。
統獨公約數?這會不會聽起來像天方夜譚?
也許吧!但統獨內耗20年,幾乎每一件事、每一個議題,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間接,都有統獨的意識形態影子在其中,此結,只有二種解方,一是其中一方消滅了另一方,但可能嗎?統獨最多只有一時的此消彼長,獨滅不了統,即便現在台灣天然獨抬頭,但這不代表台灣內部統派力量的消失,反倒是先在對岸相應的激起了大陸天然統聲音的抬頭。同樣地,統也滅不了獨,就算是大陸有一天以武力統一台灣,那也只是政治上與軍事上一時的統一,卻會在民心面種下更深的仇恨,那仇恨會是獨立的最大養分,也將是不得安寧的動亂禍根。武統,是最不智的選擇。
既然第一路徑走不通,為什麼不試著走「和解」的第二路徑呢?這第二路徑當然不容易,但若大家用一種「公共論辯」的平常心與同理心去看待統獨,其實會發現,統獨仍存在著若干公約帶,這公約帶至少有3個。
第一,不管統一或獨立,都不會是現在發生的。不是嗎?那麼何必急急地把另一邊的聲音視為敵寇?耐心包容,將是第1個公約數。
第二,排除武力衝突情況,就算大陸人民都要統一,統一仍需要台灣人民的同意;同樣地就算台灣人民都要獨立,獨立仍需要大陸人民的接受。換言之,不管喜不喜歡這一點,在政治現實上,統和獨,都需要兩岸人民合意,否則結果就是武力衝突。當然,也有持「中國崩潰論」者,認為只要等到有一天中國崩潰了,戰國七雄式的台灣獨立就有可能不經對岸同意而實現。這樣的「假想」,機率不是零,但有沒有計算「中國崩潰」前,為了對政權做最後的保衛,藉由對外舉事(例如攻台)以轉移內部焦點的可能?有沒有計算,中國真的崩潰,其全面性的衝擊,對台灣的生存發展是利大還是弊多?
第三,何時會出現「合意」呢?只有在兩岸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都足夠成熟,也就是實踐「良制」時,才有可能產生對「從統到獨」各種可能性的包容。
這會不會太烏托邦?
夢想之所以能產生力量,就在於它擁有像烏托邦一樣值得憧憬的夢幻色彩。
而且,如果不是這個烏托邦?試問,還有其他更好的「未來可能」嗎?若沒有,這烏托邦就算不現實,我們該努力的,不就是讓它成為現實嗎?
同時,夢想有一個最大的現在式功能,就是提供方向,讓我們可以據以行動。一旦大家覺得這個夢想是值得追求的。那麼,現在該做什麼,也將隨之而清晰。
那就是,兩岸停止彼此仇視,友好合作、攜手共創未來更大的和平與繁榮,讓雙方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一點一點、一步一步朝向「成熟良制」的那一天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