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瘋健身 引爆揮汗商機(下)

文/韋樞 |2019.02.03
1776觀看次
字級
都會區的健身中心與健身俱樂部家數快速增長,反映民眾對運動的需求持續成長。 圖/鄭傑文

文/韋樞

引言

看準台灣健身人口至少還有一倍以上的成長空間,最大連鎖超商7-11跨足運動健身產業,在超商二樓設立BEING fit健身房,鎖定都會上班族,採單次計費,無需年費、免綁約、有彈性,類似「社區生活中心」。

台灣健身產業高成長
超商搶賺運動財

這幾年走在路上,發現穿著運動衣進出健身房和運動中心的人變多了。運動衣下精壯和性感的身材令人羨慕,讓人不由得起心動念「我也可以那樣嗎?」心動化為行動,又從行動中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發覺自己需要相關軟硬體配備與專人指導,勾勒出台灣這幾年運動健身產業快速發展的幾大支柱─動念、生活、社交、自信、穿戴裝置與專業教練。

運動保健意識抬頭
全台健身場館高速成長

早些年,台灣的連鎖健身俱樂部大規模倒閉潮重創運動健身產業發展。但曾幾何時,在媒體大量放送性感、苗條、塑身、精壯的藝人或素人形象和體態後,再度燃起國人的運動風氣和健康保健意識,推升政府興建國民運動中心和各式健身運動場館的設立。

近年來,運動健身事業已發展成產業,並快速朝客群差異化、教練專業化、行銷特色化等深度扎根,同時伸出旁枝,異業結合運動服飾、運動用智慧裝置、課程專用版權音樂、運動指導員的培訓和認證,甚至提供了體育、運動休閒管理科系學生畢業後的就業保障。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研究員許又仁引述財政部統計資料,健身中心與健康俱樂部自民國一○二年起穩健成長,全台健身場館數自一○二年的一百四十九家快速增長至一○六年的三百六十九家,成長近二點五倍。年增率自一○二年起維持兩位數的正成長,一○四年達頂峰百分之三三點九,一○五年與一○六年持續維持在百分之三三點九及百分之二三點四的高成長率。

上健身房不只是運動
更是生活的自我實現

許又仁指出,從台灣人的運動習慣與生活型態來看健身場館產業,「運動生活化」與「運動年輕化」是兩大明顯趨勢。都會區的健身中心與健身俱樂部家數快速增長,反映民眾對運動的需求持續成長。

細究此現象,民眾從過去以功能性(例如減肥、體態與雕塑身材等特定目的)為主的健身觀念,到現今逐漸從個人生活風格出發,以豐富生活與滿足社交需求的目的而付費使用健身俱樂部的服務。

消費者不再單純只是為了減肥或強健體魄走進健身房,於健身房運動已明顯成為一種都會民眾對於生活中的自我實現。

近年來從高雄發跡,快速北上發展的上櫃企業─柏文健康事業的「健身工廠」行銷副總經理蕭國信表示,運動健身業界估算,台灣總人口中規律在健身房運動健身者約占百分之二,相當於四十六萬人,比起香港的百分之四、日本和韓國的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未來台灣的運動健身人口至少還有一倍以上的爆發性成長空間。

創新的營運模式
異業結盟坐大商機

連最大連鎖超商7-11都跨足到運動健身產業,創新零售模式,在超商的二樓設立BEING fit健身房,鎖定都會上班族,採單次計費,無需年費、免綁約、有彈性,類似「社區生活中心」。

蕭國信說,甚至同業中某大型品牌也嘗試成立副品牌,專為僅需使用運動器材硬體而不需要瑜伽等其他課程的客群而設立,這種副品牌的費用更低,教練人數少,各式糾紛也少,業界都在高度關注這種商業模式能否成功運作。

除了這些中大型業者外,講究特色的小型健身業者展店更如雨後春筍,讓專業教練需求快速爆發。許又仁說,成熟、有經驗、帶有健身業四大國際證照的運動指導員非常缺乏,這也是健身運動產業的「痛點」;這同時代表著大學體育系、運動休閒管理系的學生,只要考上美國國家運動醫學學院等四大國際體適能教練證照,未來在這個產業的前途無量。

而健身運動產業坐大之後,自然容易產生異業結合。許又仁說,許多健身房開始導入智慧健身房概念,例如在運動中會有智慧裝置將生理檢測和各式運動數據上傳雲端,並利用後台去統計運動成效;消費者可利用穿戴裝置和App來管理和記錄,對自己的生理和運動效果更有心得。

蕭國信則認為,每個產業多少都有和健身運動產業異業結合的契機。例如大家常看到與某大運動品牌聯名等手法,但那是屬於較初級的異業結合;再深層,能符合消費者最需要,或是解決沉痾的服務,才是最有價值的異業結合,而這往往要從企業最核心、最專業的功能(或服務)去發展,例如深層分析消費者長時間運動卻不符預期效果的後續解決方案,才能確保健身運動產業的發展綿延不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