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最近常有朋友問我:政治人物該有怎樣的格局? 放眼世界,有那些政治人物可以作人民的表率?
提問的人是看了川普的表現以後,提出的疑問。川普是非典型的美國總統,在美國優先的旗幟之下,他揚棄了美國作為世界領袖該有的格局,將誠信與道義,以及美國所揭櫫的民主價值棄之一旁。美國與歐洲的跨大西洋聯盟,原本是國際秩序的支柱,如今在川普主政下已分崩離析。國際社會一下子不知要追隨哪一國的領導,又以誰為典範:有實力的國家不想當領頭羊,想當領頭羊的國家又沒有足夠服眾的能力。
提問人也看了英國的脫歐談判,到現在還讓英國深陷泥淖之中。有人質疑這是老牌民主國家出了問題嗎?英國的評論認為,是梅伊首相的領導力出了問題。梅伊應該作的是全民的首相,尋求跨黨派的共識,而不是執著於當個保守黨的黨魁,並一昧向黨內強硬脫歐派妥協。也不應匆忙向歐盟提出申請,啟動里斯本條約第五十條開始脫歐程序,結果讓英國陷入進退兩難之局。凡此皆是人的問題,不是制度問題。所以才會感慨地問:現在還有哪些領導人,有這樣的道德標準與宏偉格局,足堪為人表率?
這樣的問題反映出人們的焦慮,但也點出兩個問題:第一,有格局有視野的人當然有,但前提是他必選得上總統或總理才行,否則人們可能看不到他。但在今天民粹盛行的時代,這些人可能選不上。第二,民粹時代,除了宗教領袖之外,幾乎是個沒有大師的時代。誰對誰都不服氣,更不願意服從任何大師的教誨。這時去問哪一個政治人物勘為人民表率,又未免太過矯情。川普的選民可期待過川普當他們的道德表率嗎?應該不吧。
或問,那我們對政治人物就沒有任何要求嗎?當然有,那就是他們必須兌現他們競選時所作的承諾。也就是我們希望政治人物能端出一些實際的政績,而不是動不動就怪罪前朝、怪反對黨扯後腿、或怪老百姓的腳步跟不上他的腳步。
端出成績就必須溝通協調。西方人常說,「政治是讓事情成為可能的藝術」(politics is the art of possible)。要讓事情成為可能,就必須學會妥協。妥協是氣度,是藝術,也是一種素養。我們不敢期待政治人物都有我們期許的格局,但得他們必須自我要求,能培養出謙卑的素養。這裡就必須談一下前美國總統雷根。
雷根被認為是一位「偉大的溝通者」(the great communicator)。但是雷根自己說,他並非偉大的溝通者,他只是溝通偉大的事(to communicate great things)。也就是說溝通只是工具,真正重要的是內容。這幾句話應該讓現在急著當網紅的政治人物有所警醒。不是開幾個直播就能成為網紅的,重要的是內容。沒有實質內涵,沒有好的政策或政績,空有網路工具也只是捨本逐末,東施效顰而已。
雷根的溝通之所以能成功,在於他懂得妥協。妥協需要談判解題的技巧,但更需要謙卑的心態。雷根說他從來只追求八十分,不要一百分。只有贏者不全贏,輸者不全輸,對方才有可能跟我們達成協議。所以他提醒其他政治領導人,少要一點,成就多點(Less is More)。這種謙卑是台灣在這個網路的浮躁世界裡所最欠缺的,也是所有握有權力的人,所應時時自我提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