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兒童受虐案件頻傳,衛福部計畫推動「全方位兒童醫療照護網絡」,讓每個新生兒都有「家庭醫師」照顧。圖/資料照片
【記者陳玲芳、杜憲昌台北報導】近來兒童受虐案件頻傳,衛福部計畫推動「全方位兒童醫療照護網絡」,讓每個新生兒都有「家庭醫師」照顧,且每年至少要「家訪」一次;衛福部醫事司昨日召集兒科醫學會、婦產科醫學會、周產期醫學會及新生兒科醫學會開會討論,表示各縣市至少設一家重點醫院,提供二十四小時兒童緊急醫療和加護中心,可防兒虐、兼顧健康,最快可望於今年三月上路。
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目前規畫「全方位兒童醫療網絡」,必須與「周產期照護網絡」相互搭配,亦即讓每位孕婦在懷孕時就受到良好照顧,如果有高危險妊娠風險,也可提前準備,降低孩子一出生就面臨死亡風險。而在兒童醫療方面,網絡分「基層+社區醫院」、「重點醫院」、「核心醫院」三層級。基層做預防醫學、兒童醫療初級照護,將推動兒童家庭醫師制度,「每個新生兒一出生,就由一名兒科醫師擔任家庭醫師,一直守護到孩子兩歲。」
石崇良說,台灣有超過六成的兒科專科醫師在基層開業,「兒科家醫制」好比是孩子的「守護天使」,類似「個管師」制度,不只給予醫療、預防保健照顧,每年至少要做一次家庭訪問。若孩子未如期施打疫苗,醫師也要有所警覺,可及早連結社會福利資源,成為「防治兒虐」的第一道防線。而偏鄉或資源不足地區,孩童的家庭醫師可不限兒科專科,醫師只要受過兒童照護專業訓練即可擔任。
「根據規畫,各縣市都要設至少一家重點醫院,」石崇良說,例如在花東地區,分別是花蓮慈濟醫院、台東馬偕醫醫院。責任醫院除要肩負周產期照護中心、開放醫院之責,也要提供二十四小時兒童緊急醫療和加護中心。他強調,這也有助落實分級醫療,讓「小病先找家庭醫師」觀念深植人心,孩子長大後,仍會找家庭醫師。
石崇良說,國內目前有台大、馬偕、中國醫藥、彰基四家兒童醫院,未來這些醫院就成為核心醫院,提供重難罕病照護和二十四小時急症照護、遠距醫療和會診中心,而且要進一步發展重症運送團隊。
教部鼓勵通報 落實裁罰
而教育部在防止兒虐部分,除了修訂《學生輔導法》逐步納入幼兒園,以建立幼兒園的輔導系統外,針對義務通報的教育人員教育部將研訂「兒虐個案辨識指標檢核表」,落實裁罰;如未在二十四小時內通報將裁罰六千元至三萬元、也將請縣市政府訂定獎勵計畫,鼓勵各級學校教育人員落實相關通報。未來在《家庭教育法》方面也將增訂直轄市、縣市家庭教育中心專業人員進用應達二分之一以上,以期更提升家庭教育中心的專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