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新加坡擔任東道主的的東協和東亞系列峰會十一日起陸續登場,包括中國大陸與東協(10+1)峰會、東協與中日韓(10+3)峰會和東亞峰會(10+8),這些數字究竟代表什麼意思?
10+1 添大陸 全球第3大自由貿易區
「10+1」是十國組成的東協分別與中國大陸、日本、南韓的合作機制。去年十一月十三日,東協與大陸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10+1」峰會,同意正式啟動延宕已久的「南海行為準則」協商。
不過,在台灣,「10+1」通常是指「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這個自貿區二○一○年元旦上路,有十九億人口,國內生產毛額近六兆美元,貿易總額達四點五兆美元,是全球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也是繼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之後,全球經濟規模第三大的自由貿易區。
10+3 加中日韓 建立東亞共同體
「10+3」是東協與中、日、南韓三國的合作機制。東協與中日韓合作的概念,最早由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於一九九○年提出。一九九五年的東協曼谷峰會提議東協與中日韓領袖會晤。一九九七年,首次東協與中日韓(時為9+3,柬埔寨加入東協後稱10+3)領袖非正式會議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東協與中日韓合作正式啟動。二○○四年,各方一致同意,將10+3作為建立「東亞共同體」的主要管道。
10+3在財金、糧食、減貧、災害管理等二十多個領域展開務實合作,建立了六十七個對話與合作機制,形成了以領袖會議為核心,以部長級會議、高官會、大使級會議和工作組會議為支撐的合作體系。領袖會議是最高層級機制,每年舉行一次,負責規畫10+3的發展策略。
10+8 印澳紐美俄併入 成立東亞峰會
東亞峰會是東協與大陸、日本、南韓、印度、澳洲、紐西蘭、美國和俄國八國的合作機制。東亞峰會概念最早也是由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於二○○○年提出。二○○二年第六次10+3領袖會議通過「東亞研究小組最終報告」,「推動10+3領袖會議向東亞峰會演變」是報告提出的九項中長期措施之一。在東協推動下,首屆東亞峰會於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在吉隆坡舉行。東協十國、大陸、日本、南韓、印度、澳洲和紐西蘭是創始成員。美、俄於二○一○年十月第五屆東亞峰會上加入。東亞峰會是年度領袖會議機制,由東協輪值主席國主辦和主持。
10+3峰會 商討自由貿易多邊主義
東協10+3峰會昨日舉行,包括中國、日本、南韓與東協成員國針對自由貿易多邊主義交換意見,也商討區域局勢發展與挑戰等議題。
李顯龍表示,東協10+3讓各成員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彼此在諸如教育、金融與食品安全等重要領域相互合作,今年特別關注醫療保健領域。他指出,東協10+3發表聲明,強調會在抗生素抗藥性方面合作,共同努力因應挑戰。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東協與中日韓的合作機制在應對國際危機中均發揮重要作用,對於當前出現的貿易主義抬頭,更需要面對這種錯綜複雜形勢,維護多邊主義與自由貿易。
他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峰會為例,說明談判各方都表示要盡力推動最後階段的談判,早日達成互利雙贏結果。中日韓也開展自貿區談判,希望這兩個談判早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