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滿金葉的清真寺穹頂,是雷吉斯坦廣場一大看點。圖/黃泳晞(旅遊作家)
《全球中央》雜誌二○一八年十月號 http://www.cna.com.tw
文/黃泳晞(旅遊作家)
自助旅行在台灣風行多年,又以東北亞、東南亞國家最受國人青睞。不僅地緣相近,且大多不用簽證,帶本護照就可出國,十分方便。相較之下,雖同樣位於亞洲,國情封閉、簽證程序又昂貴繁瑣的中亞則明顯乏人問津。幸好,在全球觀光浪潮下,中亞各國如今也逐漸願意揭開神秘面紗,吸引更多旅客造訪。
塔吉克(Tajikistan)率中亞之先,在二○一六年開放電子簽證,一天即可出簽。相隔兩年,烏茲別克(Uzbekistan)跟進,在今年七月中宣布開放線上申請電子簽。消息一出,國內外旅遊論壇頓時掀起了一股「中亞熱」,關於烏國的討論大增。要知道,過去想去一趟烏茲別克可不簡單。需先備妥文件向當地旅行社購買邀請函(LOI),一張約四十到七十美元不等;等待兩到三周取得邀請函後,再親送至該國大使館辦理簽證,簽證費依停留時間另收五十到七十美金,可說是費時、費錢又費力。如今有了電子簽證,一切簡便許多。
與此同時,烏國首都塔什干也解除了地鐵拍照的禁令。作為前蘇聯國家之一,塔什干在蘇聯時期修建了全中亞第一條地鐵,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它也是唯一的一條,直至二○一一年,哈薩克的第一條地鐵才正式開通。與莫斯科相同,塔什干的地鐵既深且長,是戰爭考量所致;站台融合舊蘇聯與烏國民族元素,二十九站個個有其特色。在今年以前地鐵嚴禁拍照,不少嘗試偷拍的遊客,都被利眼的站台警衛抓包刪除,如今禁令取消,對攝影愛好者來說,無異又增添了幾分造訪的動力。
作為全球唯二的雙重內陸國之一,烏茲別克是古絲路重要節點。雖然經過蘇聯洗禮,塔什干如今已是一座高度現代化城市,看不到太多舊時遺跡,然而食物作為文化記憶的載體,「抓飯」(plov)這項傳統絲路風味,卻在城市化進程中屹立不搖地存活下來,甚至成為烏茲別克的「國菜」,每日中午準時在塔什干飄香。
抓飯最早源自印度,傳入中亞後發揚光大,製作方式各地區有些許差異,但盤中基本都能見到大米、紅蘿蔔、葡萄乾與羊腿肉等配料,如今已是中、西亞最普遍的傳統美食。塔什干市中心的「中亞抓飯中心」號稱中亞第一,每日製作五大鍋抓飯,每口直徑一公尺的鍋中,裝著至少五十公斤的米飯。兩位廚師合作無間,一位不停將炒得焦黃的抓飯盛至藍白相間的青花瓷盤中,另一位則負責在盤上放上一片香腸與一顆雞蛋,再點上一碟番茄洋蔥搭配,只要一萬二千五百烏茲別克索姆(約新台幣五十元)就能吃上一餐道地的抓飯料理,經濟實惠又美味。(待續)
本版專題節錄自
《全球中央》雜誌
二○一八年十月號
http://www.cna.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