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難民20載 楊蔚齡無怨無悔

 |2003.12.12
145觀看次
字級

【記者鄭羽書台北報導】二十年的難民救助工作,使楊蔚齡美麗不再,刻劃在臉上的是風霜、在心裡的是那些小人物的滄桑,以及感受到的另一種美麗──愛。
在華航當了五年的空服員,有一回楊蔚齡在泰國曼谷機場看到一大群衣衫襤褸、帶著破舊家當、有老有少卻鴉雀無聲的人,靜默地坐在機場內,她好奇他們的來歷,一問才知是等著被接收的難民,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即使將前往自由國土,仍戰戰兢兢地等候,害怕坐不上飛機,再度回到難民營。
楊蔚齡當下決定要幫助另一群等待機會的難民,並積極尋求管道,成為難民救助者,她在母親、家人的妥協下,給自己半年的時間,她告訴自己:「六個月後,就到美國攻讀研究所。」誰知,一待就是八個半年。
在難民營的邊境市場,乞丐四處可見。楊蔚齡遇過一個胸前背著布包的小女孩向她乞討,布包裡是小女孩出生未滿六天的弟弟,因母親生產後即去世,小女孩不得不背著弟弟行乞,楊蔚齡抱著餓得連哭的力氣都沒有的嬰兒,想著這麼小的生命應該是在醫院的保溫箱中、在媽媽的懷裡才對呀;到底還有多少這樣苦難的孩子?楊蔚齡自問:「我能為這些人做什麼?」難民救助工作告一段落,但想到那些挨餓受凍、撿垃圾乞討度日的孩子,楊蔚齡決定從教育著手。
生平第一筆報導難民營生活《邊陲的燈火》一書的版稅,僅三萬多元成立「知風草文教基金會」,幫助沒有錢念書的孩子、收容流浪兒,給予教育。
楊蔚齡接觸的不僅是感動、而且是值得敬佩的生命,難民的生活或許不是我們生活在富裕安樂社會的人所能想像,但他們對生存的執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在那樣困苦的環境中,每天面對親情、友情、愛情的生離死別,如何能活下來?她感受到,不管世界如何變化,人總要在美和善之間懷抱希望,在這些苦難的人身上,她看到了。
從翱翔天際、遊走世界各地的優雅空服員,到歷盡滄桑、奔波於東南亞難民營的救助者,楊蔚齡付出了最精華的青春歲月,即使自己有心律不整的毛病、脊椎受傷,即使難民營的生活有諸多不便,她從不覺得那是問題,只看到「幫了多少?給了多少?」長期的難民救助工作,也使楊蔚齡的母親漸漸認同並支持女兒的想法,等母親的病情穩定,楊蔚齡又得搭飛機回柬埔寨了,她也提醒我們思考戰亂的背後那沈重的問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