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水圳在農村發現木片四散的摔桶,整修回復原狀。圖/謝恩得
【本報嘉義訊】「原來牛耕作要穿鞋子,還要吃番薯粥補充體力。」嘉義縣民雄鄉福權社區籌備三年成立的農村文物館,收藏四十多件農村文物,鎮館之寶是社區義工整修變身的高級牛車;催生農村文物館的福權村民賴水圳說,希望透過文物館讓人了解耕耘的辛勞。
福權社區成立時,賴水圳即提出成立農村文物館的想法;他曾在北部工作,返鄉後深感農村文化流失,期盼成立農村文物館,讓年輕一輩感念長輩耕耘的辛苦。這個構想持續了二十三年,後來社區大廟保安宮要蓋鐵皮屋存放祭品,擔任社區總幹事的賴水圳取得廟方同意,另設置一間農村文物館。
農村文物館籌備了三年成立,共有四十餘件農村文物,包括百年歷史的牛犁、割耙、摔桶等農具;其中摔桶是賴水圳在鄉村發現的,當時木片全都散落,他一眼就認出是摔桶,收購後和社區義工一起組裝整修。摔桶是脫穀用的木桶,後半部架竿,用簾子圍起來,防摔打後穀粒噴出。
農村文物館的牛車是賴水圳的父親留下的,四十多年前曾有人開價八千元收購,賴父雖然家裡貧窮,仍捨不得賣掉,如今牛車經義工重新整理,變身高級牛車。
文物館還展出「牛鞋」,令人好奇,農民說牛蹄看起來很硬,但底部是軟的,若在農路踩到石頭等硬物,會「軟腳」受傷,需要穿上有如拖鞋的牛鞋。牛在清早出發下田前,要用「牛灌管」灌食番薯粥,補充一天所需的體力。此外,插秧也有手指護套,因插秧要用手指壓土種下秧苗,若沒有護套,手指容易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