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中國大陸對美國兩千億美元關稅祭出的六百億美元反制舉措二十四日生效。圖為美國洛杉磯最繁忙的貨櫃港口。圖/法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隨著中美貿易戰持續延燒,愈來愈多亞洲製造業者,從記憶晶片到機器工具均有,將他們在中國大陸工廠的產線,轉移至亞洲地區的其他工廠。
這些公司包括南韓晶片廠商SK海力士、三菱電子、東芝機器株式會社,以及日本重化工業器材製造公司「小松製作所」。今年七月,美中貿易戰啟動第一階段關稅制裁,這些公司也著手計畫遷移產線。根據熟悉這些計畫、要求匿名的公司代表等人,產線轉移現在是進行式。
台灣電腦製造商仁寶電子和南韓LG電子則正研擬應變計畫,以防中美貿易戰持續或惡化。
許多製造大廠原本即是多國設廠,因此在中美貿易戰中,有能力快速反應,起碼可先將小部分生產移轉,不必設置新廠。部分政府,特別是台灣和泰國,則積極鼓勵公司從大陸轉移。
美國七月啟動制裁行動,對大陸製造的五百億美元商品,加徵百分二十五關稅;第二階段制裁,對兩千億美元商品加徵百分之十關稅,預計二十四日生效。這項關稅將在明年一月一日,從百分之十升至百分之二十五。美國總統川普還放話,若是大陸對美國產品採取報復措施,美國會祭出第三階段制裁,對兩千六百七十億美元產品加徵關稅。屆時,所有大陸對美出口商品將悉數遭到關稅制裁。
南韓的SK海力士已著手將特定的一些晶片模組生產,從大陸移回南韓。該公司和美國競爭對手美光科技作法一致,在大陸進行部分的晶片包裝與測試,但晶片本身在大陸以外地區製造。
東芝機器公司表示,計畫今年十月,將出口美國的多種塑膠射出成型機生產,從大陸轉往日本或泰國。三菱電子則正準備將出口美國,主要用於金屬加工的機器工具生產,從大連移往日本名古屋的工廠。
台灣仁寶電子表示,中美貿易戰至今對該公司衝擊有限,但公司也在研究對策。這名主管說:「我們可用越南、墨西哥、巴西的設施作為替代選擇,但並不容易,因為我們主要在大陸生產,還沒有其他國家可以取代。」
貿易對立 延燒到軍事
美國和大陸的關係近日愈趨緊張,主因是雙方大打貿易戰外,美國還以中俄軍事合作為由,制裁大陸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及其負責人,大陸外交部已召見美國駐北京大使布蘭斯塔德,進行交涉和抗議;大陸並緊急召回正在美國參加國際會議和計畫訪問美國的海軍司令員沈金龍,也推遲了原計畫於本月下旬在北京舉行的兩軍聯合參謀部對話機制會議。
美國國務院二十二日證實布蘭斯塔德與大陸官員會面,但拒絕進一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