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大家好:
古人說:「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並不是說每一個字都是用黃金打造的,而是要注意每一個字在字裡行間所扮演的角色,或是釐清該字詞所要表達的關鍵意義,才不會把考題或別人言行的意思解讀錯誤,也才不會造成粗心錯答,或是「雞同鴨講」的混亂場面。就算是有些人礙於情面或懼於權勢而未表達出自己的不滿,但也並不代表心中沒有波濤洶湧,甚至最後的冷漠心態。究其根本原因,並不是有人不想解釋清楚自己的意思;而是總覺得別人都聽不懂自己的意思,愈急就愈說不清,表情就愈來愈憤怒,哪裏還會有良性溝通的可能性。
事實上,聖賢者對別人的建言,不但不會產生「忠言逆耳」的卑慢,或是事不關己的冷漠,還能提醒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嘉勉。」追根究柢,是因為聖者能從看似無意義或埋怨等語句中,用心讀出問題的核心處,並運用種種的巧慧,努力試著去解決這些紛紛擾擾。當然就其用心的根源,無非是在待人處事之間,採行正向的解讀與思考。
總之,佛典說:「法施者,為道德故。語言論議,誦讀講說,除疑問答,授人五戒,如是等種種為佛道故施,是名法施。」即知佛門的「法施」,不是指一般資訊的傳遞,也不是知識的給予或累積;而是要人學習進入內心世界的自我改革運動,更想深入社會脈絡及各角落中,試著做一位能「扭轉乾坤」之「轉穢為淨」的菩薩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