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來形容聽到別人的話而無由生起悲憤等反應的人,完全是庸人自擾之。因此,就有人提倡「要學會說話的藝術」,也別忘了俗話說:「一個銅板敲不響。」若我們載上了「憤世嫉俗的耳機」,則再多「衷心的建言」,也是「逆耳」到想讓人冒火,聽不進任何一句正向思考的解釋,則這世界就不再有利益大眾的善言,更缺乏尊重包容的善行。
家君從小到大,雖算不上聰明伶俐,但也還算善良憨直。從高職畢業就在一家非營利組織的地方工作。一天上午十點多的時候,電話聲響起,主管表明要找她同事曉莉小姐,但正好該同事因承辦活動熬了兩天兩夜,實在是撐不住了,就只說「要回家睡覺」就離開了。她就很憨直地回說:「她回家睡覺了!」主管很不能理解地回說(心想「曉莉是懶人」):「還有要事,怎麼這樣!太誇張了!」就把電話掛斷了。曉莉被轟回辦公室後,才知道這樣的對話,氣得說:「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就離職了。也害得家君難過了好幾天,不知如何是好?
或許,大家一定會認為是家君錯了,誰叫她不懂得把話說清楚。但反省一下:「若找曉莉的主管,能聽出『她是否辛苦工作到撐不住而回家睡覺?』就不會導致這樣的誤會!甚至於教導家君接聽電話該注意的說話藝術,過錯不能只歸咎於某一個人吧!」
總之,說話要有說話的藝術,聽話也該有傾聽的本事。若能時時心存善念去待人處事,自能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紛爭,才是真正在生活中落實善行的第一步。(台北縣/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