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善悅柏林報導】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位於柏林的西南,所有館藏品皆是由私人收藏家阿多夫‧費雪教授所捐贈,一九○九年由科隆市政府接館,一九一三年正式開幕。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夷為平地,今日所見的新館是戰後重新設計建造的。戰後博物館陸續又收到許多慷慨的捐贈,目前館藏豐富,館中現藏品主要來自中國、日本和韓國。
館藏中的中國文物基本涵蓋中華文化各個時期,工藝美術各個門類,有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良渚文化的玉器,商周的青銅器,漢代的銅鏡,唐代的三彩,明代沈周、唐寅的書畫,清朝的青花瓷器以及黃賓虹、齊白石、傅抱石的山水等。其中佛教藝術品更值得一提,例如用石碑供佛的傳統,大約從西元五世紀開始,而這類石碑通常都有詳盡的年代及人名,對於歷史考證來說特別有幫助。
另外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還收藏了四百多件,十八和十九世紀時期用金絲線製作成的紡織品。金絲線是一條條捲上了金紙箔的絲線,在東亞紡織製品的歷史中,金絲線的藝術自成一個體系。
人們不但可以把金絲線混合在其他的絲線當中,紡織出金光閃閃和讓人驚嘆不已的布疋,也可以用金絲線來刺繡大型的圖案。
展覽館依照生產的國家來分類,展出中國藏品有華麗的官服、冠戴、顏色鮮豔的女服以及布置宮廷、廟宇或居室用的紡織製品,充分顯現出物主的身分和地位,展覽除了向參觀者解釋各種圖案所包含的意義外,也告訴參觀者各件紡織製品切實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