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蘇進強 作家
早在一九六二年蔣經國主政時期,台灣便已制定「社區發展十年計畫」,將農村與社區、基層建設做為一體兩面的建設項目,一九八一、一九八六年又公布「台灣省社區發展後續五年計畫」,賡續鄉村振興方案,逐步提升社區自主,至一九九四年將「社區總體營造」列為政策目標;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使台灣中部地區災情慘重,但來自台灣非災區的救援團體、社會團體、不分藍綠、黨派、宗教義工,數以百萬計進入災區協助搶救,政府也派出軍隊及設立重援任務單位,在數年內完成重建工作,而在此期間,許多社區營造的專業人士也提供鄕村振興、重建社區的建議,並以實際行動幫助災區走出災難的陰影,其中最受各方稱道的是南投縣埔里鎮的桃米生態村,不僅成為台灣社造的新典範,也使桃米社區的農民得到生態、生活、生計兼具的成果。而「義工台灣」在災區重建的過程中,更自然而然成為台灣社會的風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正是台灣社區發展最重要的動力。
其後,政府又在二○○○年明訂農業基本政策時即將「鄕村振興建設」列為重點;二○○二年的「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則以活化社造組織、建立醫療照䕶服務社區網絡為目標。其後,二○○五年的「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更揭櫫「產業發展、社區治安、社福醫療、人文教育、環保生態、環境景觀」等六大環節。
二○一○年又制訂《農村再生條例》強調「由下而上、計畫導向、社區自主、軟硬兼施」其特色即在使農村居民共同參與,以有計畫有秩序的美化環境、活化產業、進而傳承農村文化,培育在地人力,並強化社區自主管理,以維護景觀,創造社區整體風情、風貌,同時鼓勵低碳環保及綠色建築與再生能源。此一專款專用的政策,不僅使因工商發展而漸呈凋零的台灣農村,得以注入新的動力,許多都會青年因此返回農村參與農業耕種,而青年的創意知識與網路行銷,也使許多農村因而蛻變成長,「休閒農業」與「文創農業」乃應運而生。生態旅遊及農村民宿、體驗農作等模式更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來源。
其實,台灣鄕村振興與社區營造的路徑,與大陸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乃至「脫貧」及「綠色、永續、創新發展」的思路與作為,可謂殊途同歸。而農村與社區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兩岸也十分相似,如人口老化、傳統産業沒落,氣候變遷與環境破壞、青壯人口外移、人際關係疏離等。
眾所皆知,社區營造的五大要素「人、文、地、景、產」,必須「以民為主」,從社區居民的互動關係,產生社區發展的願景共識的凝聚,乃至產、官、學界及NGO、NPO的協力與培力,在前述多元化的發展面相中可知,社區已不只是居住的城鄕聚落,而是一個「我家、你家、他家」到「大家」的生活共同體,更是社區居民共有、共謀、共議及參與公共事務的公共平台,其所追求的宜居、安全、環保、健康及守望相助的「共同家園」,形塑而成的社會結構,與大陸所追求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並無二致。
鄕村振興或是社區發展,並非大拆大建或是揚棄舊傳統一味追求流行或商業模式,理想的鄉村振興或社區發展,必須以傳統人文為底藴,友善文明,並因地制宜,說好故事,做好環保生態,甚至成為生態旅遊、文化旅遊的亮點。而凡空間地景的改造,尤其必須發揮創意,又能兼顧生活、生計,最重要的是,振興產業經濟,不能冀望一步到位,而在地的農產品,要建立「食在安心」的消費者信心,才能積澱成為品牌價值,進而由本土邁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