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鳴堂7月11拆校友鳴搶救聲

 |2018.07.09
2709觀看次
字級
承載眾多台大學生和校友記憶的「鹿鳴堂」,將於七月十一日拆除!鹿鳴堂前身為「僑光堂」,是僑務委員會興建的大型僑生活動中心,為每年雙十國慶接待歸國僑胞的主要場所。 圖/資料照片
台灣大學為了蓋新大樓,預定十一日拆除鹿鳴堂。圖/資料照片
台灣大學為了蓋新大樓,預定十一日拆除鹿鳴堂。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承載眾多台大學生和校友記憶的「鹿鳴堂」,將於七月十一日拆除!鹿鳴堂前身為「僑光堂」,是僑務委員會興建的大型僑生活動中心,為每年雙十國慶接待歸國僑胞的主要場所。有台大校友不捨鹿鳴堂被拆,發起搶救運動,不想讓這朵開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的花兒就此凋零,而這朵花就是「文化」。

台大指出,由於鹿鳴堂建物老舊且結構不穩,評估修繕成本過高,並配合卓越聯合大樓興建案整體環境規畫決議拆除。原址將保留為整片空地、簡易綠化,並保存「鹿鳴堂記」招牌、正立面「鹿鳴堂」文字,部分建築元素也會選擇完好者加以保留,運用於未來廣場的景觀設計。

僑光堂一九六七年落成,為每年雙十國慶接待歸國僑胞的主要場所,舉辦各式活動、典禮。直至一九九六年僑委會遷出,才由台大校方收回使用,整修後並引據《詩經.小雅》的〈鹿鳴〉篇,取其迎賓之意,更名為「鹿鳴堂」。

「鹿鳴堂」見證中華民國憲法的第一次修憲,更舉辦第一屆全國書展與各種藝文活動。成為人們熟知的鹿鳴堂後,它並作為台大劇場,培育眾多劇場人才,提供周邊居民與學生良好的休憩聚會空間。

招待華僑廳堂

變身校園

鹿鳴堂臨近舟山路,但車流令師生難以親近。舟山路原為台北市區道路,將台大切割為南北兩側,鄰近小小福、共同教學館這一側的校區熱鬧非凡,道路另一側則多為政府機關借用校地、臨路而建的辦公廳舍,包含僑光堂。

隨著台大校園發展,舟山路切割校園的議題更加受師生重視,二○○○年舟山路完成廢巷成為校內道路後,依城鄉所教授陳亮全與同學們的規畫,台大花費十年營造舟山路成為蜿蜒的生活林蔭大街,並大幅整修鹿鳴堂,一樓變更為商場和餐廳,二樓則整修後做為台大劇場,短短十三年時間,已讓許多師生、訪客對於鹿鳴堂與舟山路的美好印象深植於腦海、彷彿本應如此存在一般。

老建物難修繕

決議拆除

二○一○年台大再次針對鹿鳴堂耐震能力進行結構詳細評估,除防水性能不佳,長年滲水潮溼,混凝土亦產生剝落現象,露台及頂樓扶手欄杆風化掉落的情形時有所聞,於是鹿鳴堂的屋簷下常年懸掛著厚網,以防掉落物傷及路人,加上二樓做為劇場的可用性有限,經由評估後決議將原鹿鳴堂商業空間及台大劇場功能,移轉至卓越聯合中心。

前年七月,「文化資產保存法」三讀通過,第十五條規定興建逾五十年的公有建築物,在處分前須先辦理文化資產價值評估,而鹿鳴堂去年滿五十歲。

台大表示,雖然卓聯的建照已於二○一五年取得、也確認鹿鳴堂將拆除,台大去年主動提報台北市文化局審查,經九月十八日台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第九十七次會議決議拆除,十二月五日,都發局核發鹿鳴堂拆除執照。

仿中建築語彙

台大少見

「鹿鳴堂是台大校園內,少有中國式仿古建築元素」,台大城鄉所助理教授賴仕堯推論,當時要「召喚」海外華僑,必須蓋一個具有強烈國族符號的建築,鹿鳴堂很可能是在此脈絡下採用仿古造形,尤其是紅柱、仿中國木造的雀替、雨庇等,是仿明清時代官式建築欄杆的語彙,「把鹿鳴堂拆了,台大校園空間發展過程中的實體見證,也被抹除了。」

曾任南港瓶蓋工廠守衛隊召集人的台大外文系校友林怡君發起「搶救台大鹿鳴堂」活動,希望替即將「死去」的鹿鳴堂說說話,並指台大不該拆除值得紀念的老建築。

「這不只是台大的危機,更是台灣的危機。」林怡君強調,一座大學的卓越不在於樓蓋得有多高,而在於它的歷史與文化厚度,台大之所以動人,在於它包容萬象的文化地景、悠久歷史,但隨著洞洞館、小黃樓、鹿鳴雅舍等眾多老建物的消失,「感覺自己的世代也在消失」。

「哈佛、耶魯、牛津、劍橋等名校校園中充滿文化古蹟,而我們卻找不到自己的文化特色。」林怡君說,以前討厭三合院、日本留下的建築,現在討厭所有跟中華有連結的東西,只好不斷抄襲模仿別人,感受不到歸屬感與榮耀感。「以後學生經過鹿鳴廣場,要如何知道名字的由來?少了鹿鳴堂,我不知道故事要怎麼說,以後都只能透過舊照片來回憶過去嗎? 」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