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最早讀約翰.彌爾的自傳,有點像是去看一場電影。彌爾,以嚴復過去譯為「穆勒」的名字,而為我們所熟悉。但是過去從中學教科書上所知道的,僅限於他在十九世紀集政治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等於一身,以及閱讀過他的《論自由》(On Liberty)。
想要讀彌爾的自傳,是因為看了一篇報導艾德勒(Mortimer Adler)求學的文章。艾德勒早年因為想當記者,輟學去報社打工,後來為了改善寫作,去上大學的夜間部課程。這時他讀到了彌爾的自傳,知道彌爾竟然是在五歲就讀了柏拉圖的書之後,艾德勒不但從此為哲學所著迷,也開始了他在大學的正式求學,最後自己在教育領域卓然成家。
我因為想知道彌爾是如何在五歲就讀柏拉圖的著作(後來發現其實是七歲),所以也跟著去讀了他的自傳。一打開書,就如同搭上一列雲霄飛車,又好像置身三維立體電影銀幕之前,五色炫目,神馳心移。彌爾沒有進過學校,因為他父親「依照自己的意見,力圖使我得到最高等的知識教育」。於是,他三歲學希臘文,七歲讀柏拉圖的前六篇對話。八歲學拉丁文,開始讀西塞羅的演說辭,及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整個童年,他熱中於閱讀及撰寫歷史的練習。其他學習的重點,則是數學。
十二歲起,開始讀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學習經院邏輯。十三歲讀完政治經濟學的全部課程。
十四歲學會法文。十五歲之後,彌爾則認為在促使他智力的發展方面,寫作重於讀書。
這樣,在他十四歲那年要長期離家的前夕,彌爾的父親在海德公園那個地方,跟他講了一段話:「等我結交新朋友時,將會發覺我所接受的教育不是與我同齡的年輕人普遍懂得的。……我比別人懂得多一點,不是我有了不起的地方,只是我的命運賦予我不尋常的優越條件:有一位能教育我的父親,願意承受必要的麻煩和耗費必要的時間。……假如我知道的不比那些人多,那就是最大的羞恥了。」
我看著一個童年沒有兒童玩具,兒童讀物也只有《魯濱遜漂流記》、《唐吉訶德》的少年,一路在各種希臘史、羅馬史、歐洲及世界歷史;哲學、邏輯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經濟學;狄摩西尼、西塞羅的演說;李嘉圖與亞當.斯密理論的比較閱讀中走來的過程,終至於他承認自己的學業「開始的時間要比同代人早了二十五年」。
由於這條知識之路的絢麗奪目,所以我覺得有如在觀賞一部不可名狀的電影。也由於電影的情節和效果都太過特殊,所以和一般人,尤其是一個不在西方文化環境之下的東方人的關係不大。大約在這種心理之下,我第一次讀彌爾的自傳,也就讀到他十四歲要離家之時告一段落。
約翰.彌爾經常被人稱之為「天才」,他的自傳也經常有人說是天才之書。但是彌爾絕不會承認或同意這一點.因為他的自傳《我的知識之路》告訴我們的,其實只是一條比較特殊,然而只要有心就可以有所依循的學習之路。
〈摘自《我的知識之路》網路與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