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哈利王子和美國女星梅根結婚的消息,是近來備受矚目的國際新聞之一,從婚前梅根父親是否出席、誰將陪伴新娘走上紅毯,到婚禮現場的儀式、擺設、禮服、嘉賓名單,以及典禮完成後,各種照片、與先前幾場皇室婚禮的對照等等,不斷在大西洋兩岸的媒體間廣為流傳。
對二十一世紀的英國來說,皇室婚禮的象徵性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而哈利與梅根的喜訊,凸顯了時代的變遷,更是眾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八十年前,哈利的曾外伯公愛德華八世,為了要娶離過婚的辛普森夫人,不得不放棄王位;但梅根雖也離過婚,卻已不再成為嫁入皇室的障礙。再者,梅根的種族背景堪稱英國皇族異數,上一位非裔新娘嫁入英國宮廷,已是兩百多年前的事,因此哈利與梅根的結合,終於讓今天的英倫皇室向多元文化社會靠攏了一步。
有人認為,英國自脫歐公投後,政、社、經都已陷入不穩定的困境,哈利與梅根的婚禮,彷彿為愁雲慘霧的不列顛注入一劑強心針。他們進一步指出,皇室婚禮吸引了大批觀光人潮與廣告效應,估計為本年度的英國經濟增值十億英鎊(合約新台幣四百億元),據此證明英國皇室的軟實力。
經濟吸引力與軟實力並不完全對等,而軟實力做為一種正式或非正式外交策略可運用的籌碼,也不盡然必是正面的資源。舉例來說,有高達三分之二的英國人,對皇室婚禮相當冷感,他們或者認為皇室婚禮和國際局勢毫不相干,或者對納稅人必須承擔婚禮與警察維安的巨額開銷忿忿不平,也有人對婚禮報導過於商業化而深表反感。
然而不可諱言的是,對英國來說,英國皇室畢竟仍具有某種程度的外交價值,例如首相梅伊初訪美國時,便曾以皇室接待為餌,讓川普怦然心動;此外,對於仍奉英國女王為最高象徵的大英國協會員國來說,一個形象良好的皇室,也扮演了國協關係的潤滑劑。
其實,皇室婚禮結束之後,英國立即又舉行了兩項重大活動,一是悼念格倫費爾公寓大火暨調查,二是曼徹斯特爆炸案追思音樂會。
兩樁悲劇皆於去年此時發生,今年的紀念活動或許未獲國際關注,但英國人致力揭發真相、記取教訓的精神,是使他們能夠走出災難陰影最重要的關鍵,而這跟英國皇室不斷從錯誤中學習,以便配合時代、自我調整的作風,可謂不謀而合,這種實事求是的制度與能力,應該才是英國軟實力之所在。
蔡明燁(英國╲台灣研究國際學刊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