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代工大廠鴻海宣布現金減資,再度炒熱減資風潮。據統計,今年以來,已有三十四家公司決議現金減資,直逼去年全年三十八件高峰,累計退還金額在鴻海大量減資下,更衝上六百一十五億元,創近十年最大規模。
減資大為盛行,伴隨國內投資環境不振,產官學界看現象,認為減資是經濟失調警訊,呼籲主管機關重視。
芬蘭厄爾托大學客座教授黃丙喜表示,一般常理,企業家與投資人的差異,在於資本利得再投資,作為擴張營運策略。 黃丙喜指出,股市最大功能也是籌資,讓企業進一步壯大。然而,台股逆勢流行減資,對應國內投資環境,面臨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等「五缺」,大型投資案銳減,伴隨愈多生技、創新企業加速轉往海外掛牌,令人擔憂,減資潮背後是大老闆難投資、缺投資,進而轉向不投資。
業界人士直指,現金減資已成經濟失序縮影,反映出政府失能、投資不振、人才流失等大結構問題。
日前立委呼籲金管會拉高下市機制,希冀防堵公司海外掛牌,然此法治標不治本,遑論對企業而言,不循法下市,也有其他管道退市,現金減資縮減股本,若企業一而再、再而三減資,卻不重新擴充資本,豈非「另類下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