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論壇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祕書長覺多法師(右起)主持,邀請佛光山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佛光山弘講師永文法師與《人間福報》總編輯妙熙法師進行與談。圖/施喜心
【人間社記者張彬彬基隆報導】「二○一八年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第五場巡迴列車,五日開往基隆的佛光山極樂寺,邀請佛光山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與《人間福報》總編輯妙熙法師,以《星雲大師全集》中「經義類」為主軸,暢談《般若心經》與《金剛經》佛法真義,帶領與會近三百位愛讀書人開發心靈寶藏,將佛法運用於生活。
極樂寺住持妙璋法師提到,學佛修行上悲智雙運不可或缺,行佛才會有成就,《全集》是星雲大師弘法的智慧結集,期許大家由《心經》得自在、由《金剛經》提起行菩薩道的情懷,利益有情。
四給精神 人間成就
「成佛與犯錯都在於心,《心經》引領我們進入另一個視角、重新審視也讓我們更完整認識世界。」慧知法師導讀《般若心經的生活觀》時說,佛教先談實踐,才會產生體證,並以「小沙彌送山茶花」故事勉眾,要能看清世相都是緣起,在接受變化中重返人間的歡喜,進而做萬種事、結萬人緣、從中成就自己,方能圓滿閱讀《心經》後應有的生活觀。
《人間福報》總編輯妙熙法師導讀《成就的祕訣─金剛經》時提到,成就的祕訣是因緣成熟,要能把握、創造與珍惜因緣,星雲大師教導《金剛經》法要提到四大要旨,人間成就的修煉包括:「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與「無得而修」。妙熙法師體會般若智慧的提升,最後還需要修煉「消除業障」,並分享因照顧病重父親而體悟到「原來放下也是愛」的生命經驗。勉眾思惟佛光山提倡四給精神,人間佛教的修煉──落實生活就是修行、社會就是道場、眾生就是佛祖、歡喜就是開悟。
主題論壇「般若與慈悲的對話」,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祕書長覺多法師主持,邀請慧知法師、佛光山弘講師永文法師與妙熙法師,藉由《心經》與《金剛經》法要,針對般若與智慧有什麼不同、生活中如何照見五蘊皆空、從事新聞工作如何讓三心不可得等議題,進行與談。
「學佛是為了成佛,成佛是為了要度眾。」永文法師表示,星雲大師教導「忙就是營養」,佛教的核心價值是無所求、無所得,才能走入成佛之道,要以「三世因緣果報」來照見「五蘊皆空」,用感恩心來開展生命的能量,為人服務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人間佛教的行者更要藉由「假五蘊」來修出「真佛性」,因為「能用」是做人最高的價值。
轉念放下 改變生命
「四聖諦是佛學的基礎,更是學佛的目標。」永文法師說明,《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無」,不但是菩薩發心的原則,更是改變生命的關鍵。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以「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對我錯、你樂我苦」為處世原則,以「四給」為做人的依歸,奉行「以無為有、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空為樂、以捨為得、以教為命」的精神,即是最佳展現。
慧知法師提到,智慧只能解決生活中的事,般若能解決生命的問題;般若之前要有慈悲,要把別人的需求放在心中。慧知法師也以「普門女籃」轉逆為勝的過程為例,說明佛法是生命的科學,運動場上練球像修煉,遇到困難要能轉念、放下,只要有佛法,必能為生命贏得一座又一座的冠軍。
從事新聞工作的妙熙法師談到,每天面對不同的新聞議題,客觀中立的判斷很重要,並以醫生為例,說明醫生只能治病,但不能改變生老病死,新聞也是一樣,在編輯台上,只能做明確的判斷,卻不能改變娑婆世界的悲歡離合,透過念佛的修持,可讓自己的身心安定,讓心境更加沉靜與平穩。
覺多法師勉眾,經典的法要,能讓人轉念與覺醒,期許大家能擁有般若與慈悲的視角,在菩提道上找回佛性、散發出光與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