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國內人口老化,失智人口隨之增加;截至去年底已逾二十七萬人,推估未來平均每年增加一萬人。醫師分析全民健保資料庫,發現失智患者接受氣管內管插管、呼吸器治療及心肺復甦術急救的風險,是癌症患者的四倍以上,且治療幾乎集中在過世前一個月。如何提升失智者生命晚期生活與醫療照護品質,成為國人重要課題。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陳炳仁指出,台灣失智患者生命最後一年,接受管灌餵食、氣管內管插管、呼吸器治療、心肺復甦術急救及洗腎等「無效醫療」之比率,遠高於歐美先進國家。
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呼籲失智症家屬,全程照護計畫的討論要趁早,方能提供失智家人好品質的照顧,以及圓滿的善終。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醫學院Julian Hughes朱利安教授,受退輔會、高醫大邀請,來台分享國際經驗。他表示,失智症晚期與癌末患者有許多相同之處,例如使用許多維生醫療與急救處置,但對患者已經沒有幫助。他強調,對罹患重大疾病之病患進行積極的照顧,包括疼痛控制及症狀緩解,滿足生理、心理、社會、靈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