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山石窟流失佛像 藉畫回歸

 |2018.04.25
1979觀看次
字級
山西天龍山石窟流失海外佛造像繪畫展,目前正在太原美術館展出。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這是一尊橫臥佛首像,表情溫和篤定,雙目微閉,微微上揚的嘴角帶著似有似無的神祕笑意,但是流暢自然的曲線到了頸部卻消失了,軀幹位置被氤氳水氣所替代,水流將佛首輕輕托起,送往未知的終點,這栩栩如生的畫面來自一幅名為〈佛殤〉的彩鉛畫,與其他七十七幅臨摹天龍山石窟流失海外佛像作品一起,正在太原美術館展出。

天龍山石窟位於中國大陸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三十六公里的群山中,始鑿於北朝東魏時期(五三四年至五五○年),現存洞窟二十五座,展現著東魏、北齊、隋、唐、明五個朝代的藝術傑作,為大陸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上世紀二十年代,由於「尋寶者」的掠奪和破壞,天龍山石窟大量精品造像流失海外,現主要散布在日本和歐美多國。

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自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來,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有超過一千萬件中國珍貴文物流失海外。

立體質感強

佛像神韻靈活

〈佛殤〉作者張晉峰介紹說,這幅畫背景上的水流,既象徵佛像流失海外,也寄託著對它早日回歸的期待。或彩鉛或水墨,或寫實或超現實,這位四十六歲的山西本土畫家正嘗試用多種方式向大眾重現天龍山石窟昔日的輝煌。

離天龍山不遠便是張晉峰出生的村莊,他從小聽大人講述石窟的美麗,但直到去了後才失望地發現許多洞窟早已被掠奪一空。

「就像多年沒人住的家一樣,連家具也沒有,殘垣斷壁。」張晉峰回憶說,「但有一次要走的時候,一束陽光打到洞窟裡,照在一尊殘缺的佛像上,讓人心動。雖然殘缺了,但依然很有美感,我覺得應該做些什麼。」

張晉峰決定為流失海外的佛像作畫。「他特別執著,畫起來能三個小時一動不動,為了這個事情什麼也顧不上。」妻子李清玲說。

努力不懈作畫,終於讓張晉峰迎來了這次專題畫展。「他的畫立體質感很強,佛像神韻很活,遠遠看上去就像真的石佛。」太原美術館館長王鼎對張晉峰的作品評價很高,他在一次農村非遺考察中看到了這些作品,決定支持張晉峰舉辦展覽。

喚醒文化意識

盼文物回鄉

七年間,張晉峰畫了許多流失海外的天龍山石窟佛像,卻從未去海外見過實物。由於經濟原因,他只能透過在網路、書籍中搜尋影像資料,或拜託朋友拍照等方式,進行臨摹創作。

「分開更能觸動人的靈魂,讓人感受傷痛。」張晉峰說,他時常到天龍山石窟去觸摸殘缺的佛像,感受古人創作的靈感,拉近與佛像的距離。

在他的諸多作品中,一幅等身大的全身佛畫像尤為吸引人。佛像盤腿而坐,祥和的面龐下方,脖子上有一道凌厲刀痕,顯示了它坎坷的命運。在它旁邊,一幅水墨畫描繪的就是該佛像的原址;如今,空蕩蕩的石窟裡只剩下片片殘影和當年佛像被盜時留下的道道刀痕。

「希望用我的方式,喚醒大家熱愛文化的意識。」張晉峰最希望的是文物能早日回歸,「這裡畢竟是它們的故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