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摩擦持續升溫,兩國均把關稅當成威脅對方的主要工具,因台灣出口和中國大陸連結深,包括電子消費、紡織業、機電加工與電子零組件等產業,許多人都認為台商可能是最大受害者之一。
雖然在美中台三角貿易關係下,可能會減少台灣對大陸零組件以及半成品的出口,進而影響到台灣的產業供應鏈。不過,美中貿易戰同時也可能是台灣的機會。
如果美中雙方貿易戰持續延燒,不僅範圍擴大且時間拖長,台商勢必尋求新的據點來生產出貨,此時轉赴東南亞及美國投資都緩不濟急。此可促使台商轉回台灣生產,甚至外商轉單至台灣生產;此種為規避貿易障礙的投資型態,未來會成為外資重要的來源。
所以政府應順勢調整招商政策,提供更優質的投資環境,並全力排除各種投資的障礙,以吸引台商及外資企業回台生產,甚至把核心與新一代研發放在台灣,讓它們為台灣拚經濟。
台灣經濟倒退到十六年前最大的原因,無可否認,乃係產業外移,造成工作機會減縮,在這樣的情形下,不可能提升薪資。此時引導台商回台設廠,不僅可減少美中貿易戰對台商營運的干擾、增加對台投資機會,更可望創造台灣勞工就業機會。
長期以來,許多台商採取「台灣接單、日本進口、大陸生產、出口歐美」方式,結果使台灣在中美貿易戰中受到嚴重衝擊,若台商可從市場策略角度與產業布局因應變局,便可尋求轉型機遇。
思源(台北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