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的一項研究發現,雌性老鼠的母愛,會改變後代的基因,研究結果可望為兒童成長環境如何影響大腦發育,以及治療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提供新方向。
根據最新一期美國《科學》期刊上的研究報告,得到母鼠細心關愛的小老鼠,其大腦海馬回中的「L1跳躍基因」活動頻率較少;粗心母鼠的後代會受到較大的壓力,使L1頻繁複製與跳躍,研究人員認為,這樣會造成神經細胞更為多樣化,但可能導致精神疾病。
論文作者之一、教授羅斯提.蓋奇指出,一般人們認為DNA不會發生改變,實際上它是動態的,某些基因可以自我複製且移動。
論文指出,海馬回是人腦中的重要部分,主要負責記憶的存儲轉換。過去十年間,科學家認為哺乳動物腦中DNA會發生改變,並產生新型態的神經元,而這種變化是「跳躍基因」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