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子
那日,閒暇的午後,我與雙親慵懶地躺在客廳椅子看電視。電視裡播放的,是金馬獎的歷史,也是台灣電影的全記錄。平日我與雙親因為興趣不同,很少一起關注一個節目這麼久,但這次不一樣,我們不約而同隨著節目進入時光隧道,彷彿穿越時空,回到過去。
片中提到了金馬獎的由來,也提到台灣電影的流變,還有那些早期的影星,每個階段都讓雙親產生共鳴。他們說,當初很紅的是二秦二林,還有甄珍,演的是所謂的三廳電影;還有柯俊雄,演活了民族英雄;後來還有不少關於鄉土的電影,例如《兒子的大玩偶》,那是改編自作家黃春明的作品……種種片段,都讓我們一再回味。
後來也談到了台灣新電影的出現,以及港片與好萊塢電影的強勢入侵,使得國片受到衝擊,不得不尋找其他出路,等待重新迸發的機會。幸好,李安、魏德聖等人相繼出現,帶動國片的復興,不但讓台灣電影在國際間獲得重視,海內外也有不錯的票房,更重新贏得民眾的支持。現在,看國片彷彿是種流行,大家會彼此詢問:你有沒有看過某部國片?
邊看節目邊與雙親一起回憶過往,母親對電影及演員的熟識讓我驚豔;父親則分享昔日看電影的經驗,說那時候還要起立唱國歌。而那些電影的片段,也讓雙親看得激動不已,因為全都是他們以前的回憶;就像我看到《海角七號》時一樣,那種感動是永遠不會消失的,無論何時重見,心裡還是會感到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