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之華
澳洲孩子多數沒有「直升機」可搭,多數無法一路上不食人間煙火地「念上去」,不論是再帥的哥、再正的妹、再厲害的滿級生,普遍可見他們的青春身影,在住家、學校附近或城中心的超商、餐廳、咖啡館、冰淇淋店打工,務實地捲起袖子,為自己掙得生活費和零用錢。
對此,社會從未冠上「不誤正業」的大帽子,從未指責孩子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更不會丟出一句「打工笨死了」,抹煞掉這些澳洲年輕生命,願意彎下腰、放下大人們設定的身段「框架」,去踏實體認生活的心境,這或許得感謝整體社會普遍認同打工的價值觀,以及政府法令、合理薪資、員工保障等等都夠齊備。
孩子的志氣
琳達是大女兒高中最要好的同學之一,高中畢業後,她們一起上了同一所大學,琳達主修國家發展,偶爾,她們幾位高中要好同學會抽空聚一聚。
一回,我家先生正好順道開車載大女兒和她的三位高中同學一程,孩子們當時在車上聊得很開心。突然間,後座的一位男同學竟開始嚴肅地「數落」起琳達:「你都這麼大了,竟然只會一天到晚喊沒錢、沒錢、沒錢!(澳洲和亞裔混血的琳達,當時的生活費全由爸媽提供)卻又不願意走出去靠自己打工賺錢。你,一個有手有腳的健全人,我不明白你的理由是什麼?你實在太沒有志氣了,身為你的高中同學,我真為你感到深深的遺憾!」
琳達被男同學突如其來的嚴厲指責驚嚇到,當場哭了起來。坐在車上已打工一年半載的大女兒,和另一位跟我們家妹妹一樣十五歲就開始打工的同學潔辛塔,一句話都不敢多答腔,深怕會再度刺激琳達。
人生的珍貴課題
潔辛塔也是大女兒高中最要好的同學,她、琳達和大女兒三人在高中畢業後,因為就讀同一所大學,所以不時會相約出去聚聚。一次,她們在市中心商場看上了一件衣服,有打工的大女兒和潔辛塔都覺得貴了點,決定再多逛逛;之後,她倆又看上其他東西,但還是不大滿意,覺得價錢可以再便宜一點。
此時,從未打過工的琳達突然說了:「你們倆不是都有在賺錢嗎?為什麼還一直覺得東西很貴呢?」
大女兒和潔辛塔看著她說:「就是因為我們有工作、有賺錢,所以才會買不下去呀!」
原來,孩子們自己辛辛苦苦走過掙錢之路後,顯然用錢的觀念起了根本變化;沒工作過的人,似乎覺得錢來得很容易,雖然不至於天真地以為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但確實比較不能體會工作與掙錢的辛苦。
打過工、做過事的孩子,很自然地會去換算工資和商品價格,當下會以「值不值得」的眼光去思考:這我要做上幾個小時才買得起?這東西真有那麼喜歡而非買不可嗎?他們很自然地從自己所付出的生命經驗值和掙得的實際工資當中,學習到「量力而為、量入為出」的珍貴課題。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預習世代:無懼未來的青春教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