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快時尚潮流來襲,民眾汰換衣物愈來愈快,過往,二手衣大多外銷他國,但近年國際二手衣市場飽和,台灣二手衣爆量難消化,昔日華衣只能被當垃圾焚化,桃園市環保局表示,已有廠商研議將二手衣料分類,並再製成再生能源,為二手衣尋求新生命。
過去資收業者會整理二手衣物,轉賣至東南亞國家獲利,但桃市環保局發現,近年大陸二手物低價且大量,外銷國家開始挑選,質量太差、銷不出去的二手衣,最後只能淪為垃圾,進入焚化廠結束生命。
台灣每年約有六萬噸的舊衣無處外銷,回收價從巔峰時期的每公斤十二元掉到近年的一點五元,陳姓回收業者直指,舊衣回收沒「出口」、沒「銷路」,從前年起已沒人要收。
環保人士也說,一噸的回收物,堪用品賣出五百公斤獲利不到一千元,但舊衣送去卻要二千五百元處理費,業者不做虧本生意,幾乎沒廠商願意處理,因此有廠商乾脆低價委由不肖處理業者,偷倒到外縣市,因此新竹市香山區日前才會出現「舊衣瀑布」。
如何解決舊衣爆量窘境,桃市環保局表示,衣物多為複合性材質,有廠商計畫在桃園設置廢棄物衍生燃料廠及汽電共生廠,將衣服上布、棉線、皮革、防水膠層、裝飾品等重新分裂、破碎、造粒,將不同物質分類再製成燃料棒。
環保局解釋,舊衣布料、纖維等集結再製成燃料棒,可經由燃燒產生電能,由於經過分類,經過完全燃燒之後,不易產生多餘有害物質,也能靠產電增加收益,為二手衣尋覓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