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觀察人,從對方的揚眉瞬目,判斷他的心理狀態,有時候會猜對,也會有猜錯的時候。但是,要觀人之前,最先要明白自己的起心動念,唯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超越、突破既有的限制,進一步的知道他人所作所思,所為何來。圖/人間社
妙凡法師 圖/人間社
文/妙凡法師
我很喜歡觀察人,從對方的揚眉瞬目,判斷他的心理狀態,有時候會猜對,也會有猜錯的時候。但是,要觀人之前,最先要明白自己的起心動念,唯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超越、突破既有的限制,進一步的知道他人所作所思,所為何來。
十八歲剛拿到汽車駕駛執照的時候,車子還是手排的年代,只要遇到轉彎要換檔,三次有二次車子會熄火卡在馬路中間;加上每次上路都擔心會被撞,索性就不開車了。來到佛門走上弘法之路,許多事情沒得妥協和退路,求人不如求己,每天做完早課後,趁著空檔就開著寺院的小貨車去練車了,然而,實際坦坦蕩蕩的上路,是在我明白自己的心那一刻起。
自問自答是一種有趣的學習,又敲又打的叩住自己的所緣境──心。在練車的過程,我常問自己,「我怕什麼?」「被撞」;「有人想撞你嗎?」「沒有」;「你想撞別人嗎?」「不要」;「別人會想撞你嗎?」「不會」。每一位駕駛者,都想要保護好自己的車子,自己的生命,自然會極盡所能的把車開好,你閃我、我閃你,既然如此,那我還怕什麼?因為想通了這些心理因素,瞬間就跨越了開車的恐懼害怕。
所謂「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就像參禪一樣,抽絲剝繭一步一步的看清自己,看清自己的同時,也明白了別人,因此,人生經歷豐富的人,若能保持這樣的覺性、反思,自能有一個清淨、寧靜,而又能映照世間萬象的正念。
從觀已到觀人,要能了解一個人是否為大將之材或者能夠交往之人,如星雲大師在《星雲法語.觀人之道》中所言:第一、利害時可觀其操守,第二、饑疲時可觀其精神。第三、喜怒時可觀其度量。第四、恐怖時可觀其心境。一個人在面對人生的抉擇時,正是其生命價值觀的表現。
有些人選擇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那麼他會害怕恐懼外在加諸給自己的壓力,而放棄正確的選擇;相對的,一個以國家、社稷為己任的人,個人的名譽、利害早已不在自己的考慮,但此需要犧牲奉獻,大智、大勇的無我精神。大智者,對於一切紛紛擾擾,是是非非,他可以一笑置之,不去說明,也不與之相應;大勇者,既無所畏懼他人的批評、誤會,也無視個人未來的榮辱,只有一個信念,但願蒼生永保安康。
觀人也好,觀己也好,在一切如夢幻泡影的有為法裡,回到生命的實相,最要觀的還是自己那一顆心,自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