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大葉大學藥用植物與保健學系副教授葉靜華,接受農委會苗栗農改場委託執行「餘甘子萃取物調節血糖動物試驗及機制探討」,經實驗驗證,食用餘甘子確實有助於血糖調節;這項實驗結果,將可帶動餘甘子的加值。
餘甘子又稱印度醋栗,早於晉《南方草木狀》及《唐本草》中就有記載。台灣在一八○○年左右引進栽種,但因口感酸澀,早期只作蜜餞食用。苗栗農改場十年前開始培育餘甘子植株,二○一六年起與大葉大學及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合作進行研究。
葉靜華表示,以前客家人出門,身上都會帶幾顆餘甘子,口含可生津解渴,料理時加入餘甘子也可解油膩;雖然許多民間習慣都顯示餘甘子的好處,但卻缺乏科學證據。
葉靜華說,歷近兩年研究,確認了餘甘子萃取物對正常鼠與糖尿病鼠都有保健作用,小鼠食用餘甘子,減緩了木屑墊料髒汙的速度,推知改善糖尿病喝多尿多的情形;從分子生物學檢視血糖儲存與葡萄糖轉化機制,也發現餘甘子確實有助血糖調節。
在完成血糖調節實驗後,下一階段將對餘甘子入菜解膩的特性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