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十五歲少年,出生即患有先天性無肛症,無法正常排便。其自出生時接受手術,即未再接受後續治療,成長過程中,滲便情況日趨嚴重,身上時常散發異味,同學避之唯恐不及,不但交不到朋友,也因動不動要找廁所,在校無法專心學習。醫師表示,無肛症患者術後的社會支持,才是小孩順利成長的關鍵,五歲前是腸道管理的黃金期,可讓學童維持八小時不滲便,對於學習與人際關係都有幫助。
雙和醫院小兒外科醫師魏晉弘指出,無肛症為罕見疾病,源於胚胎發育不完全,國內發生率約四千分之一至五千分之一,男女比例相同。
無肛症一般指的是肛門開口在不正常的位置,或是沒有開口,在排便上會受到限制,且均需靠手術重建。接受無肛症手術後,部分病童可完全自主控制排便。臨床發現,術後可自主排便比例,以直腸會陰部瘻管部,約九成九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