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愛蘭里打造「無某崎」故事牆,還作詞譜曲保留地名典故。
圖/賴香珊
【本報南投訊】南投縣埔里鎮愛蘭里「無某崎」過去是取水必經之路,卻因坡度過於陡斜,女孩們就怕婚後要擔水,而嚇得不敢嫁進去,因此得名,但隨時代演進漸被遺忘,當地為此打造故事牆,還作詞譜曲保留地名典故。
愛蘭里長陳文富指出,當地屬台地地勢高,當年沒自來水,想取水得去南港溪挑,但男性多忙工作,挑水重擔落在婦女身上,唯來回路程少說一公里,還有大陡坡,地方流傳「查某囡仔攏毋敢嫁來遮」,男性則嘆娶嘸某,「無某崎」地名不脛而走。
「坡陡土滑,跌倒灑了水又得重新來過。」當地年逾七旬的阿秋嬸說,用扁擔負重在平地走本來就不容易,更何況是挑水走陡坡,偏偏腳下還是碎土石,有時沒踩好跌跤打翻了水,只能再走回溪邊重新挑水,「賺疼又賺累」。
陳則說,正因「無某崎」實在太刁鑽,也怕累壞一票婦女,早期居民就集資造梯,雖因技術和經費有限,階面大小不一,但比起最初的陡斜土坡已好得多;如今更因自來水取水方便,而少有人行走,不過卻是屬於地方長輩最真實的回憶。
為重塑社區早期地景風貌,且讓更多人了解「無某崎」典故,愛蘭里梅村社區投入農村再生計畫,且在今年申請約一百五十萬元經費,先以水泥鞏固保留大小不一的三十九個階面,更用大面積馬賽克拼貼,呈現婦女挑水打造「無某崎」故事牆。
陳文富說,馬賽克故事牆和周邊欄杆預計明年元月前竣工,而除硬體設施外,里內社區營造工作者曾立馨也為「無某崎」譜曲填詞,刻劃早年婦女「油麻菜籽命」找來當地居民潘麗玉錄唱,「軟硬兼施」的詮釋且保留「無某崎」地名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