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全球教育體系正面臨「技能危機」,即學校教育內容無法讓年輕人具備就業必備技能。一些新創企業開始投入解決產學落差問題,例如教小孩編寫程式,促使學校調整以因應機器人正取代人類工作的經濟變遷。
《金融時報》報導,英國教育學家巴柏指出產學落差正是造就各國青年失業率竄高的原因之一,這些問題已在全球引發動盪與不滿情緒,然而要推動傳統教育改革,必須經過各種耗時的實驗。
求才若渴的科技業者已經迫不及待投入資源改革教育。例如美國軟體大廠甲骨文(Oracle)就在加州園區設立「設計科技高中」,學生每天都得學習寫程式,被鼓勵產生「古怪點子」,還能進入甲骨文實習。
舊金山新創公司MissionU今年九月招收首批目標成為大數據分析師的三十名學生,一年課程免預先收費,但規定學生畢業後若年薪五萬美元以上,須將頭三年工作所得的百分之十五償還學校。MissionU師資來自顧問公司貝恩、IBM與那斯達克證交所等企業,課程借用貝恩內部訓練與史丹福商學院課程等,包含數據分析等專業技能與人際溝通等軟性技能。
芬蘭新創公司Skriware則在華沙的T-Mobile電信大樓內舉辦工作坊,免費教五到十八歲的孩子寫程式基本功,利用「打造機器人」來取得孩子注意力,真正目的是要改變波蘭學校教導科學與科技的方式。Skriware還與波蘭私立學校與中東學校簽約,引進機器人與3D列印學習套組課程。
Google X實驗室創始人、自駕車系統教父史朗(Sebastian Thrun)則共同創立線上教育公司Udacity,三年前推出為期半年的線上課程,讓學生學習科技業求職的必備專業技能,像是人工智慧(AI)、機器人與數位行銷等學程,師資來自Google到IBM等企業,還承諾學生畢業半年內找不到工作,保證退還學費。
開發中國家則能利用適性學習應用程式縮小知識鴻溝。例如南非教育當局利用Siyavula應用程式,讓學生利用手機加強學習數學與科學。
學習新技能 21世紀必備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然而在數位時代,學習新技能已是讓人們在勞力市場找到一席之地的必要之舉。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教育主任徐萊赫(Andreas Schleicher)指出:「既有技能已經跟不上科技發展,這是我們時代特有的挑戰。」OECD在最新報告中指出,派得上用場的技能組合,能確保全球化帶來就業與生產力成長。
OECD呼籲各國提供鼓勵學習的稅制優惠、對成人而言更方便的正規教育管道、以及讓人在經過入門教育後習得更實用技能的訓練計畫。舉例來說,寫程式的技能在科技業以外也更常見,包括數據分析師、設計師、工程師等職業都可能需要程式能力。解決問題與溝通等「軟實力」也深具價值。
教育諮詢機構viaEd董事總經理柏靈頓指出:「靠一套技術做四十年工作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持續進修技能、學習新事物,是在二十一世紀存活的必要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