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 解讀「生、老、病、死」的自然機制與奧祕 (十三)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專任教授) |2017.11.26
1392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專任教授)

對治疾病的方法

以上是就《摩訶止觀》所述的觀點,說明疾病的成因及類別,接著討論疾病的對治,在《摩訶止觀》文中,關於疾病的對治方法,有一綜合的說明:

若行役食飲而致患者,此須方藥調養即差。若坐禪不調而致患者,此還須坐禪,善調息觀,乃可差耳,則非湯藥所宜。若鬼、魔二病,此須深觀行力,及大神咒乃得差耳。若業病者,當內用觀力,外須懺悔,乃可得差。眾治不同,宜善得其意,不可操刀把刃而自毀傷也。

上文是說,因為身體操勞所引發的四大不調,以及因為飲食問題所導致的四大失衡,這二類的疾病,需用藥物調養,即可治癒。如果是因為坐禪不調而導致生病,則無法僅憑藉藥物治療,仍然需要用坐禪的方法,但必須善加調息及觀照心念,才能治癒。倘若是鬼、魔所致的這二類疾病,則必須要用更深一層的觀照力量,再加上佛、菩薩神咒的力量,才得以治癒。如果是業障病,則必需要同時運用內在心念上的觀照力量,以及外在行持上的懺悔力量,才可以治癒。由於各類疾病的成因及性質不同,所以治療的方法也不同,我們必須要留意其間的差異,而不至於像是把玩刀刃而傷到自己。

根據這一段文意,六類疾病的治療方法,可分為二大類,即是:(一)藥物(湯藥)的治療、(二)修持功夫的治療。第一類藥物的治療,其對象主要是四大不調的風熱等病,以及飲食失節導致五臟六腑功能失衡等身病,而非其餘禪病等等。至於藥物治療的內涵及方法,在此就不作詳論。第二類修持功夫的治療,其對象則為坐禪、鬼魅、魔事與業障等諸病。其中有關修持的方法,又可再細分為:坐禪(調息、調心)、止觀、持咒、懺悔……等等。針對這一類的疾病,其對治力的核心在於行者「正念思惟」的觀照功夫,至於持咒、懺悔乃至布施等等,都只是輔助性的修持法門,當然必須正住雙修,才能發揮最大的治病功效。

佛法的治病哲理

如四諦法門「苦、集、滅、道」所顯示的,佛陀說法的終極目的在於眾生痛苦與煩惱的對治與滅除,換言之,佛陀說法的最終用意在於滅諦與道諦,並非苦諦與集諦。然而,佛陀首先闡明苦諦與集諦的原因,是為了接引眾生進入體解大道的階梯,換言之,是為了達到引起眾生求道動機的教學效果,所作的方便設施,目的在於啟發眾生斷惑證真的修道行持,而完成解脫自在、自覺化他、福慧圓滿的菩薩道。

如果站在醫療的角度來看待四諦法門,苦諦就有如要先徹底觀察明瞭疾病的諸般症狀,集諦就有如針對疾病症狀所作的檢查與診斷,找到病根之所在,滅諦就有如設定對治與滅除疾病的目標與方針,道諦就有如根治疾病的藥方與療程。由此可以看出,就疾病的診斷與治療而言,佛教是有一套整體而完備的理論架構。

佛教基於宗教義理與修證的觀點,對於疾病的認知與關注,不僅僅是注重色身肉體上的疾病,更注重行者在修持的過程中,在「身、心、靈」等層面所引發的種種不同類別的疾病。換言之,佛教疾病觀的核心概念,都是與圍繞著與「身、心、靈」的淨化轉換及與修行密切相關的課題。

佛教疾病觀的另一個特點,即是結合三界、六道、十法界的世界觀,以及三世因果的生命觀,如果排除了這一部分,就無法完整地理解鬼魅病、魔事病與業障病的義理脈絡。佛教經論中對於鬼魅病、魔事病與業障病的描述與解說,在多數現代的知識分子看來,是相當難以理解,而很容易被認為是不符合現代醫學常識的迷信。但是在另一方面,民間有不少疑難雜症,藥石罔效,現代醫療科技也束手無策,也有不少特殊的病例是借助於宗教療法而治癒的。因此宗教療法究竟是否有其道理?其實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而如何結合醫療科學與宗教醫療的研究,將是未來可以努力探究及開發的方向。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