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指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與蔡英文總統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的認定是一樣,蔡以概括承認兩岸簽署的二十多項協議,是呼應習近平說法。並認為兩岸並不缺共同政治基礎,而是缺乏適當政治語言。蔡不公開講「一中」此「政治語言」,但從未公開挑戰過「一中原則」,兩岸恢復協商對話可找到共同政治基礎。顯然許前主席對蔡總統默認「九二共識」、「一中原則」,進行特殊與寬鬆解讀。
依據許前主席說法,確實民進黨有自己政治語言,有些話就不能講,但不代表要挑戰大陸,「不公開說是政治考量,不挑戰可視為一種默認」。蔡曾多次提到《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這是「法律語言」,大陸可自行解釋。《憲法》不會違背「一中原則」,若大陸以「一中」解釋《憲法》,蔡當局也一定不會否認。許信良所透露,是否民進黨願意接受「憲法一中」風向球呢?若認定憲法本身就是預設一中,兩岸當局就可找到共同政治話語。
首先,許信良曾直指蔡總統既非獨派也非統派,是中華民國憲法派,並不會提正名制憲;蔡政府底線,是希望大陸正視中華民國存在。就職演講提及遵循《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關係」,立場與國民黨相同。但馬總統接受《九二共識》此種政治語言,民進黨則無法接受,關鍵在於國、民兩黨有不同選民基礎。蔡英文所提是依據憲法、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若能拓展成界定兩岸關係性質,即符合「憲法一中」、「一國兩區」界定。
民進黨對台灣問題之解決,本具有一中元素的統合論傳統。黨內曾有聯邦制、邦聯制、國協、歐盟及分裂國家模式討論。首次執政也提出「兩岸政治統合新架構」、「未來一中」、兩岸特殊關係及憲法應對一中。務實派則主張「一國兩市」、「憲法各表」、「憲政共識」、「憲法一中」及凍結《公投台獨黨綱》。
從認為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到承認依憲法中華民國為台灣國號。從《公投台獨黨綱》到《台灣前途決議文》,民進黨的主權論述與對中華民國認知歷經「認識論斷裂」。傳統民進黨人的觀點認為台灣不是主權獨立國家、台灣地位未定論、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故可透過公投建國。現觀點是普遍認為台灣已經獨立、是主權獨立國家、國號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已成為台灣內部最大公約數與共識。
從憲政法理來說,《中華民國憲法》預設國家統一目標,憲法增修條文前言揭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宣稱憲政改革不會涉及統獨問題,「兩國論」不會融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公民投票法》。在具體政治實踐中,宣稱「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及「兩岸協議不是外交協定」;同時蒙藏委員會業務併入陸委會、文化部,而非是外交部。從法理來說,兩岸關係性質至少是屬於「非國與國關係」。
蔡總統宣稱民進黨應提出兩岸新論述,及建立兩岸新互動模式。然空有概念語詞、卻無概念內涵,這需要內涵填充,及政策網絡鋪陳,始能成為操作型政策實踐。蔡當局若能以《中華民國憲法》應對對岸「一中」,回歸「憲法一中」精神,或能解開兩岸政治僵局。
柳金財(宜蘭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