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二○○四年重刊連橫的《台灣通史》。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預計一○八年上路的「十二年國教新課綱」,高中國文推薦選文由現行三十篇減半為十五篇,教育部課程審議大會昨天續審推薦選文,其中變化最大的是,過去長期存在於教科書中的〈台灣通史序〉因有歧視原住民族之虞而「出局」。台灣題材則新增洪繻的〈鹿港乘桴記〉及女性作家張李德和的〈畫菊自序〉,這兩篇都是首度納入高中國文課本。
教育部課審大會昨天討論普通高中文言文推薦選文,根據先前課審大會決議,普通高中推薦選文降為十五篇(原草案規畫二十篇)。
依據課審大會決議的選文原則,國家教育研究院研修小組以統編本、九五課綱和現行一○一課綱的選文建立選文 資料庫,並從中挑選出十五篇推薦選文名單,包括先秦、漢魏六朝、唐宋、明清和台灣等五個時期,必須包含不同文類及本土素材,每個時代最多三篇,並應與當代重要議題連結,且須符合「原住民族教育法」精神。
在之前十月十五日課審大會上,研修小組提出十五篇選文,但課審委員認為太少,研修小組這次再多提十六篇備選選文,經過一個上午討論,最後選出十五篇。
教育部國教署長邱乾國表示,討論先秦文章時,有委員提案以〈馮諼客孟嘗君〉替換〈大同與小康〉,經表決後並未通過。在台灣時期文章,也有委員提出以〈樟木〉或〈北投硫穴記〉取代〈勸和論〉,也均未通過。最後,僅〈台灣通史序〉替換提案通過,決議以〈鹿港乘桴記〉取代,其他時期的文章都是無異議通過。
〈台灣通史序〉被提案替換的原因,邱乾國說,因課審委員認為未完全符合原住民族教育法的立法精神,如本於多元、平等之精神推展原住民族教育,教材應納入原住民族歷史文化及價值觀等。
至於新增的兩篇台灣題材選文,邱乾國說,〈鹿港乘桴記〉探索鹿港家鄉從繁榮到衰落的變遷歷史,與培養鄉土意識和在地情懷連結。〈畫菊自序〉則是女性作家張李德和的著作,和生涯規畫、性別教育連結,講述女性在相夫教子之餘,進行生涯規畫。
課審大會委員和高中國文老師,也都肯定洪繻的〈鹿港乘桴記〉是一篇具有歷史感的好文,具有台灣文史深度,也適合跨領域教學。
〈畫菊自序〉則是少數高中國文課文中的「駢文」文體,作者張李德和是出身雲林西螺望族的嘉義作家。北一女中國文教師歐陽宜璋說,〈畫菊自序〉屬於優美的駢文及應用文,深具女性生涯規畫的適才適性精神。駢文是具有對仗、用典、華麗特質的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