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 明末武榮出土 景教石刻事略(上)

文╲王贊成 |2017.10.09
1291觀看次
字級

文╲王贊成

二十世紀初以來,泉州陸續發現一批珍貴的古基督教——景教石刻,這些石刻是研究外來宗教在中國傳播和海上絲路文化的珍貴資料。然而,泉州景教石刻現世,首次有文字記錄的發現地點不在泉州市區及郊區,而是在距城西門十里之外的南安豐州獅子山。

獅子山,舊稱麒麟山、鱗峰,距南安舊縣治豐州古城西郊約一里,右臨九日山東峰、左倚蓮花峰,南麓有新石器遺址,東面山坡有晉唐古墓葬群、元代答喇真墓等文物古蹟;東麓古有讀易窩,現今己為寬闊的園林式中學校園。

一、景教西來

明萬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泉州人鄭孩如在武榮獅子山中建造讀易窩,其間出土偶得浮雕十字架石刻一方。據史料顯示,此為泉州地區首塊出土古代十字架碑刻,比天啟三年(一六二五)在西安發現的〈大秦景教流行碑〉更早,彌足珍貴。

中世紀,傳播於中國的基督教派主要有聶士脫里派(Nestorian Christars)及天主教的聖方濟名派(Francicans Mission)。

唐初,聶士脫利派教徒由陸路東行傳入中國,即為古代中國景教。其因最早傳入中國,教徒及教堂數量最多。閩南地區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早就有眾多波斯商人及傳教士在泉州開展商貿及宗教活動,從而聶斯脫利教派隨之傳至泉州,至元代一度興盛;聖方濟各教派直至元朝中期才傳教於中國,首先在北京傳教,後漸及於中國南部泉州。

元時,泉州為景教徒最為集中的宗教聖地,當時許多蒙古貴族便崇信景教。蒙古人稱景教為「也里可溫」(arkagun),其後基督教徒及僧侶也多被稱為「也里可溫」,意為「有福之人」或謂之「上帝之子」。

據《元史.文宗本紀》載:「天曆元年(一三二八)命也里可溫於顯懿莊聖皇后神御殿做佛事」,可知其時「也里可溫」為基督教僧侶及主教的稱呼。另,民國時期於泉州通淮門出土的皇慶二年(一三一三)石碑,亦刻有「管理江南諸路明教、秦教、也里可溫馬里失里……」,此處「也里可溫」為基督教主教,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泉州為景教最主要傳播區域。

二、蒙元貴族

南安古縣治豐州古城內,有望族燕山黃氏,其後裔占居古城人口及土地大半。燕山始祖「答喇真」(一二四六~一三二六)為蒙古族。元滅宋後,其隨軍入閩,占籍南安,至元年間(一二七九~一二八三)任南安縣尉;至元二十一年(一二八四),朝廷對外貿實行官營,設市舶司於泉州,答喇真以正七品達魯花赤調任泉州路庫大使,主管徵調、採辦宮廷需用珠寶、香料、瓷器等物;又歷任漳州路龍溪縣令、興化路仙游縣令、南安達魯花赤;英宗至治二年(一三二二)朝廷禁以金銀、絲棉、子女下海,因答喇真熟悉沿海情況和海交貿易,以正五品司令職任福州路海口總場官;泰定三年(一三二六)四月卒於官,贈「忠勇」。(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