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人類有群居的特性,為了維持安定與和諧,就不能少掉從社會化的共住規約中,展現個人的生活自由。在人際關係的互動中,有一句名言:「若要別人怎麼待你,先看自己怎麼待人。」這正說明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因緣果報關係,此中的複雜性與影響力,《宗鏡錄》談到(大正四十八,八一六上):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又《諸法集要經》說一般非聖賢者,常是(大正十七,四九四中):
「積集彼癡行,罪惡悉盈滿,不能持淨戒,苦報孰能免。」
即知想要免除種種苦報,只有從「持淨戒」開始實踐;而非一般交換式的贖罪方式。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也強調(大正廿七,三四三中):
「受持淨戒,煩惱惡業皆漸捨離。」
因此,雖然大家都承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卻也不必自暴自棄或無端恐慌,當如《寶雲經》談到人間菩薩當(大正十六,二一三中):
「觀察選擇曾聞佛說,專心修福堅持淨戒善學智慧,以何因故最得勝報,具福德業遠離諸惡,是名菩薩怖畏惡業。」
總之,持淨戒的好處,就像《佛說因緣僧護經》所說(大正十七,五七一中):「堅持淨戒,後不生惱。……持戒最為樂,身不受諸惱,睡眠得安樂,悟則心歡喜。」凡事真正能無愧於天地人我之際時,自能「堅固守護所受淨戒,故所願求皆能滿足,戒是功德寶之瓶故。」(《說無垢稱經贊》大正三八,一○六一上)最終仍是「持戒之人,無事不得。」(《大智度論》大正廿五,一五四上)。
(仲冠/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