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臥佛。
圖/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博物館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卻從未阻擋過佛祖的腳步。四川與重慶兩地保存著千百年的唐宋佛教石窟及摩崖造像,藝術家李耘燕被川渝石窟藝術深深打動,她以大足、安岳石窟現場寫生與創作,將畫作變為一座座移動的石窟,這些創作二十四日起,將在佛陀紀念館「絕壁重光─川渝石窟的保護與傳承暨李耘燕美術作品展」精采呈現;展期至十一月二十日。
「絕壁重光─川渝石窟的保護與傳承暨李耘燕美術作品展」將於二十四日開幕及開展,這是佛館與中華文物交流協會第二個五年計畫合作的首展。很少女性將石窟的造像以現代手法呈現,前有楊惠姍模擬敦煌石窟第三窟千手千眼觀音造像雕塑,現有李耘燕模擬川渝石窟各種佛菩薩造像繪畫,且都在佛館展現。
「約三十年前,大足石窟與佛光山已結下深厚因緣,當年的善因,成就此次展覽的殊勝因緣。」佛館館長如常法師表示,一九八九年春,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應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邀請,率團至大陸訪問。期間參觀大足寶頂石刻,大師臨別時欣然題書「大足國寶,保護重要」。二○○七年,大師再度造訪寶頂石刻,並在十大明王像前,提筆書寫「天下大足」四字,隨後至大足北山,於孝經亭揮毫寫下「佛滿人間」。
如常法師表示,川渝石窟是指四川和重慶兩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石窟寺及石刻,共計三十九處,數量居全大陸第一,保存完整、藝術精美。此次除了展出西南民族大學李耘燕老師十年來潛心川渝石窟創作的一百零八幅美術作品,更以不同形式,如圖片、多媒體等從考古、修復等不同角度,讓大家一睹川渝石窟的藝術風采,還可了解當代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努力及成果,這是中華文物交流協會與佛光山共同心願。
專家學者 細說造像特徵
配合「絕壁重光—川渝石窟的保護與傳承暨李耘燕美術作品展」,二十五日將邀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佛教考古研究所所長雷玉華,主講「四川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為大眾解說每個時期的窟龕類型和造像特徵,及川渝石窟對佛學與佛教宗派的發展、佛教造像題材的保存與發明創造及佛教典籍的保存與流傳的重要價值。
此外,佛館也將邀請專研佛教石窟及川渝石窟的大陸學者,包括:雷玉華、韋荃、郭宏、蔣思維以及台灣學者潘亮文等人,舉行相關藝術講座,精采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