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須冠達採訪報導】博物館可不是「骨董存放庫」!輔仁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劉婉珍指出,它們更提供民眾「以不同的領域思考生活,進而帶起生命意義的變化。」因此,參觀博物館別像逛大賣場般走馬看花,若能在事前事後都有所準備,「生活品質與心靈也將因此提升」。
許多博物館都設有紀念品專賣區,但多數人的購買方式,只為證明自己「參觀過」。劉婉珍認為這很可惜,因為博物館販售的物品,必然與該館經營角度及展品特色相聯結,每件複製品的背後,多擁有豐富的意涵與人文的價值,值得民眾在平時細細玩味。
早期民眾與博物館的關係相當疏離,與民眾的成長經驗相去甚遠,這種態度對現今參觀博物館的方式有著負面影響。劉婉珍就說,雖然現在前往博物館的人變多,但民眾參觀前多缺乏事前了解,觀賞後也不懂得納入生活或蒐集資料,這種態度損耗了博物館存在的意義,在場內喧嘩的態度也造成生活與文化的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