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的經濟與管理文化」論壇二十六日起至二十七日一連舉辦二天,開幕禮在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舉行。圖/人間社記者黃慧莊
【人間社記者區麗儀香港報導】「人間佛教的經濟與管理文化」論壇二十六日起至二十七日一連舉辦二天,開幕禮在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舉行,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香港《鏡報》、佛門網協辦,當天百餘人與會。
中大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主持人,與談人有中大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珠海學院校監李焯芬教授、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覺培法師、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會長鄺美雲、香港《鏡報》副社長徐世和博士、佛門網編務總裁林國才。
陳劍鍠引述星雲大師開示:「錢財不是毒蛇,而是可以作為淨財,成就事業和願心」。陳劍鍠指出,任何企業都須要講求利潤及效益的最大化,「佛商」追求利益必然有超越功利的「佛道」作為遵循依據,將所獲取的利潤轉化為社會福利,成就企業的最大價值,付出企業的社會責任,這就是佛教研究中心所關注、研究和推廣「人間佛教的經濟與管理文化」的用意所在。
梁元生認同星雲大師的觀點,「最好的管理是內心的管理,心正一切正,心淨一切淨,心善一切善。心是萬物之本,把根本管理好是最重要的管理學」。
李焯芬指出,企業應用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的自利利他理念,落實在經濟和管理文化上,即為企業責任。
星雲模式 理論實踐兼備
覺培法師說,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人工智能,為人類未來的存在價值及意義帶來挑戰,「我們不得不從東方的佛教智慧角度,重新檢視這個時代的價值觀,五戒十善是現代社會非常需要的依據。」鄺美雲則認為,心的管理非常重要,把心管理好必定有經濟效益,正如星雲大師教導三好四給,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寬運法師感謝星雲大師把香港的山林佛教,推向學術研究層面。徐世和指出,佛教對於承擔社會責任有正面引導作用,人間佛教可幫助企業長遠發展。林國才擁有救災工作經驗,他指出災後工作跟管理很有關連,包括把握時間幫助災民、尊重當地人的文化和習慣等。
中大學生劉智發表示,近年學術界研究人間佛教,以佛光山星雲模式作為例子,理論與實踐兼備,值得參考。
論壇還有多位學者及企業家與會,包括:南華大學林聰明校長、國立屏東大學古源光校長、淨覺僧伽大學大乘研究所鄭振煌所長、友邦保險(國際)有限公司區域執行總監黃經國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