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花蓮訊】原住民語言發展法今年五月三讀通過,將原住民族語列為國家語言,被視為是「歷史一刻」;然而,台灣有不少原住民語言仍面臨滅絕危機,除了「自己的族語自己救」,在東海岸有不少外國人,多年來透過研究、記錄原住民語,為振興台灣原住民語言盡一分心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做過調查報告,顯示台灣有五種原住民語言評為極度危險,九種語言被列為脆弱等級,更有十六族語言已部分瀕臨滅絕。
族群人數不到一千人的撒奇萊雅語,就被列為是極度危險的語言。這些年來,在撒奇萊雅族聚居的花蓮市國福社區裡,常可看到一名外國人穿梭其中,他不僅能叫出每位長輩名字,還能用族語跟長輩們話家常,他就是倫敦大學博士生道格拉斯。
撒奇萊雅語長年來與阿美語混用得非常嚴重,全台會說撒奇萊族語的僅約三百人,四十歲以下幾乎已成斷層。道格拉斯在田野調查時,請部落長輩隨意說故事,他一手拿著錄音機記下發音、一手拿著筆飛速在筆記本上,一步一腳印地記錄了正在消逝中撒奇萊雅語。五年下來,他的撒奇萊雅語講得比部落年輕一代還道地、流利,耆老還幫他取了原住民名字「kulas」。
不只道格拉斯,在法國研究中心工作的伊莎貝爾(Isabelle Brill)教授,也在東海岸埋首鑽研南勢阿美族語,六年來往返台法多次,預計再二年就能完成語法研究。
伊莎貝爾曾在探訪部落時,見一名青年正在做手工藝,她以阿美語與他交談,但男子從頭到尾僅微笑未答話,透過中文翻譯,才知道男子聽不懂、更不會說族語。此事讓發她深切體會「族語的保存不能等」,更憂心南勢阿美語很可能在二十年內面臨消失。她說,當一種語言消失時,跟著損失的是大量的文化遺產,不僅失去科學、醫學和植物學知識,還會失去族群對幽默、愛以及生活的表達方式,簡而言之,將失去這麼多世紀以來生活過的證據。這也是在花蓮研究原住民語的十多名外國語言學家,共同的憂慮。
缺乏文化認同 動機低落
台灣原住民語言為何式微?道格拉斯分析,台灣多次殖民政策,導致原住民語言流失,另外年輕人到離開部落到城市生活,沒有語言環境,加上受到歧視,造成缺乏文化認同,都讓部落年輕人學習族語的意願低落。
為保存原住民的語言,東華大學帶領學生深入部落,更在九年前創設包括阿美族、布農族等花蓮六大族群的六名「駐校耆老」,只要學生有不懂、或不熟練之處,隨時可找長老詢問或練習,協助學生建置自己的族語學習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