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法華經》裡以兔、馬、象三獸之渡河比喻三乘斷惑修行之深淺。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五年,然因聽聞教法之人根機深淺不同,乃以方便宣說三乘法;教法雖有三乘之別,然皆同屬一味法性,聲聞、緣覺、菩薩以所證有深淺,猶如兔、馬、象三獸之渡河。《法華經玄義》卷八下(大三三‧七八一下):「三獸渡河,同入於水,三獸有強弱,河水有底岸,兔馬力弱,雖濟彼岸,浮淺不深,又不到底。大象力強,俱得底岸。」
【意義】「象」渡河,比喻菩薩之人修六度萬行,利益眾生,斷除見思惑,習氣盡淨而證菩提,如象之渡河,得至其底。
「馬」渡河,比喻緣覺之人修十二因緣,斷除見思惑,雖兼斷習氣,未能淨盡,而證真空之理,如馬之渡河,雖不至底而漸深。「兔」渡河,比喻聲聞之人修四諦法,斷除見思惑,未能除斷習氣,但證真空之理,如兔之渡河,但浮水而過,不能深入。
「三獸渡河」原比喻佛教徒領會教義及證悟境界各有深淺,後用以比喻同做一件事,由於各人所下的功夫不同,所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出處】《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論》卷一四三、《佛光大辭典》p696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