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台灣光復七十年紀事(24) 台灣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7.08.04
3229觀看次
字級
台灣第一位試管嬰兒誕生,嬰兒的父親張健人看著保溫箱中的孩子,充滿喜悅。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榮總歡送張小弟弟出院時舉辦了歡送茶會。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民國50年代的鄉下,兒童眾多,家家都有五、六個孩子,比較少有女性不孕的問題。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試管嬰兒一歲時, 由母親張淑惠餵食 ,樂不可支。
民國50年代的鄉下 ,兒童眾多,家家 都有五、六個孩子 ,比較少有女性不 孕的問題。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民國74年(1985)4月16日下午3時26分,台灣第一個試管嬰兒在母親張淑惠女士懷孕三十八周又三天後,由榮總醫師張昇平剖腹生產,順利來到人間。

這名試管嬰兒為男嬰,體重2,800公克,身長47公分。這名健康嬰兒的誕生是台灣醫學界的一件大事,距離民國67年(1978)7月第一名試管嬰兒誕生於英國的時間,晚了將近6年,但仍帶給台灣醫學界莫大的鼓舞,也帶給不孕夫婦極大的希望。

試管受精一般包括五項步驟:

一、母體注射荷爾蒙,促卵子成熟。

二、用針穿入卵巢吸出卵子。

三、卵子放在含血清和營養液的試管

中,再注入精蟲受精。

四、受精卵移到另一個培養皿,三~

六天,分裂為胚胎。

五、母體再注射荷爾蒙,胚胎移植入

子宮著床,如同自然懷孕。

以上受精步驟中,最後一項的技術掌握較難,需要精熟的知識和經驗。

在台灣,同時發展試管嬰兒科技的有榮總、台大、三總和長庚。榮總於民國71年(1982)開始進行動物實驗,民國73年(1984)試驗了39名婦女,其中只有張淑惠得以成功地讓胚胎在子宮著床。

張淑惠結婚三年時,曾在一家私人醫院做過子宮內膜異位瘤刮除手術;之後雖然懷孕,但不久腸子發生發炎阻塞現象,肚子疼痛難忍,在一次不當的手術後,不但懷了二十周的嬰兒流產,而且造成她永久性的輸卵管黏合不孕症。

民國73年(1984)7月,張淑惠到榮總婦產科門診,經過腹腔鏡檢查後,證實兩邊輸卵管均阻塞,於是她就接受做試管嬰兒手術的建議。該月底,張淑惠與家人開始接受手術,31日取卵,與先生張健人的精子在體外受精,經過兩天的培養,受精卵發育為四個細胞時,於8月2日植回張淑惠體內,成功著床,開始了一段不可預測卻充滿期待的日子。

懷孕以後,張淑惠為了保有這個得來不易的機會,立刻辭去原來的會計工作,在家安養,而且不辭勞苦定期到榮總做檢查。

同時,榮總也以如履薄冰的心情面對第一個試管嬰兒的降臨。試管嬰兒小組包括張昇平、趙湘台、曾啟瑞、陳樹基,指導人員包括了婦產部主任吳香達、榮總院長鄒濟勳。為了使嬰兒順利誕生,小組人員事先曾非正式演練接生過程,但對於細節,榮總對外界保持緘默,以免造成無謂的過高期待。等到嬰兒順利誕生後,榮總才召開記者會,公開整個生產情況。

婦產部主任吳香達報告說,產婦於早上胎動達每五分鐘收縮一次,每次收縮達40至50秒,乃住院待產,但因母親骨盆腔狹窄,嬰兒頭部未降入骨盆腔,且胎頭浮動,產婦子宮頸僵硬,乃決定緊急召集手術小組準備進行剖腹生產。小組於下午3點10分為產婦剖腹,3點46分順利產下一名男嬰。母親產後喜極而泣,醫生見母子平安,心中終於鬆了一口氣。

榮總還透露,接著第一個試管嬰兒之後,已證實有七個試管嬰兒將陸續降臨。吳香達表示,台灣不孕症患者比率有15%,其中因輸卵管有問題的,占30%以上。榮總經由派人前往美國和法國研習,並根據先進國家的醫學文獻,在一年的時間內就完成了試管嬰兒的臨床實驗。

第一名試管嬰兒的誕生帶給台灣社會很大的振奮和欣悅,也開始了試管嬰兒的時代,讓許許多多的不孕夫婦能享受到喜獲麟兒的喜悅。雖然有關代理孕母的醫學倫理之爭論也接踵而至,但試管嬰兒的觀念終於普遍為人所接受。

(徐宗懋原著,梁迦翔整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