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功過難定 遺產長留

執筆人:高惠宇 時事評論員 |2017.07.20
1211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高惠宇

時事評論員

在台灣現時的政治氛圍中,若要客觀評定一位政治人物的歷史功過,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七月十五日是台灣解嚴三十周年的日子,在講述蔣經國當時決定解嚴對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時,既定黨派以及既定政治立場的人,就有十分歧異的評價。

事實上,這種情況在民主開放社會中,並不少見。上個月,促成兩德統一,和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有卓越貢獻的德國前總理柯爾去世,在一片推崇柯爾功蹟的報導中,也有文章這樣說:「一位掌權者過世時,媒體常會進入一種缺乏批評的浪漫狀態。這種『對於死者唯有稱美』的態度,是對政治家言行不誠實的處理方式。」(摘自德國《畫報》)

享年八十七歲的柯爾,從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八年擔任總理,為德國二戰後至今任期最長的總理。被認為是一九九○年東西德統一的建築師,他後又大力推動歐洲實施單一貨幣,說服心存疑慮的德國人放棄馬克。

但兩德統一後,經濟發展不似預期,而一九九八年柯爾領導的督教民主聯盟(CDU)在大選中一敗塗地,換黨執政。同一時間基民聯爆出非法政治獻金醜聞,柯爾牽涉其中,黨內眾人包庇他,但基民聯當時的祕書長梅克爾卻公開譴責他,要求提拔她的柯爾辭職。

批評柯爾的人,舉出了他一些爭議性過往。譬如:他幼時曾一度加入過希特勒青年團;柯爾曾認為戰後許多猶太人,為了特定政治目的不斷消費過往悲劇,是不當的;柯爾偕同美國雷根總統參訪西德紀念二戰的畢德堡軍人公墓時,意外發現墓園同時埋有納粹武裝親衛隊隊員,但柯爾沒有迴避。批評者認為這都是柯爾政治生涯中的大汙點。

當然,他後期領導基民聯時,爆發的不當運用政治獻金案,更成為批判他的人醜化他的理由。他們甚至認為,兩德統一若沒有美、英、法……等國的協助,很難順利完成。

在台灣,蔣經國執政時期的經濟建設和晚期的政治解嚴成就,在批評者眼中,也永遠無法抵銷蔣氏父子早期治台的專制與嚴格。

批評者認為,蔣經國並不是台灣民主化的推動者,他只是一個得利於領袖崇拜運動以及成功現代化與經濟發展的獨裁者。而蔣對台灣民主的貢獻,是他自動移開阻礙民主發展的唯一障礙:他自己的獨裁。

這就凸顯了一個難處,蓋棺是無法認定一個領導者的功過的。那對於一個曾擁有政治權力的人物,究竟該用甚麼標準來認定其生前的功與過?

應該就是該人掌權時期的所作所為,對後世產生了哪些影響來做評價。則柯爾的統一兩德與促成歐盟;蔣經國在台灣的政治解嚴與經濟建設;都應該是歷史里程碑。

也或者說,「功」與「過」都是虛幻名詞,因為在不同價值觀或政治立場相異人們眼中,對功與過的認定,經常有絕對相反的結果。

則用「政治遺產」(political legacy)一詞來取代政治功過,應該更容易取得多元價值社會中經由討論後的認同。

政治遺產,包括了可以為後世所直接領用的優良政治遺產,也包括需要在新形勢下修正的政治遺產,當然也有需要被拋棄的不符合當前形勢的劣質政治遺產。

如此看來,對蔣經國和柯爾的論定,都不須那樣的苛刻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