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龢綜合外電報導】曾在中國大陸陜西省乾縣文化部任職的田谷,日前在乾縣梁山鄉發現一塊距今五百多年的石碑,記載秦漢古剎大佛禪寺與大興善寺、法門寺、慈恩寺之間的歷史淵源。石碑碑文中「玉骨封於鳳翔之法門,舍利則藏於奉天」的記載,引起考古界關注。
這塊石碑名為「重修大佛禪寺碑記圖」,高一點零六公尺,寬五十九公分,厚十七公分。碑文記載大佛禪寺地址、佛指舍利的由來以及埋藏地址等。碑文顯示,此碑刻於大明成化年間,其中一段「佛涅槃本在西方,而玉骨則封於鳳翔(扶風縣當時為鳳翔府)之法門,舍利則藏於奉天」,令考古學家驚歎。
史載,乾縣在黃帝時稱「好峙」,為祭天之所;北魏時改為漠西縣,唐代又置好峙,唐高宗葬縣北之梁山,謂乾陵,遂更縣名為奉天,以奉祀乾陵。以後屢有更迭,一九一三年改乾州為乾縣。
經文物專家鑒定,重修大佛禪寺碑記圖石碑屬於明代風格,非官方刻製。乾縣文物局副局長王志孝表示,這塊石碑是明代石碑。
考古專家認為,法門寺佛指舍利的現世,印證重修大佛禪寺碑記圖石碑所載內容的真實性,至於石碑中有關舍利則藏於奉天,也就是佛舍利藏於乾縣是否可靠,尚待研究。
一九八七年法門寺地宮出土佛陀真身舍利,係一節中指骨,還有三枚影骨舍利。佛陀真身舍利又稱靈骨、玉骨,影骨也受到與真身舍利相同的供養,亦稱佛指舍利。